从数据来看,兰州是缺水的。2014年,兰州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7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2150立方米的33%。而黄河兰州段年过境流量为329亿立方米,而国家分配给甘肃黄河流域的可利用水量只有约30亿立方米。
而实际上,兰州并非资源性缺水城市,而属于结构性缺水。也就是说,在兰州局部呈现出来的缺水现象并不是因为水源匮乏、水量不足所致,而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生活用水方式导致水资源得不到均衡配置,使得局部地区或某些领域水资源吃紧;而在另一些地方,水资源利用方面却存在着惊人的浪费,比如在城市中心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对水的浪费仍然十分严重。
兰州的缺水既与人为因素有关,同时也存在着特殊地域限制的原因。东西长而南北狭窄的地形使不少用水群体远离黄河河道,而南北高山尤其是依山而建的建筑物由于地势较高,更增加了取水用水难度,使其成为城市边缘的缺水群体。
兰州被称为缺水城市,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制约,使城市整体水资源利用不充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自然环境呈现干旱少雨的基本特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供水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局部地区供水不平衡,水量小、水压低,例如兰州周边高坪地区、和平地区、雁滩地区、榆中高新开发区都属于发展型缺水,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压力较大。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类型的缺水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水利设施和管网的建设,使其能够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满足市民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大对废水的循环再利用,让企业及个人养成自觉的节约用水、废水利用习惯。
再讲一个历史故事。国民党1942年曾考虑“迁都”兰州,但因兰州缺水而打消了念头。
1942年春天,蒋经国、蒋纬国兄弟赴西北考察。《蒋经国传》中说,蒋经国此行与接替盛世才出任新疆省主席有着密切关联。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迁都”兰州进行的考察论证。
兰州《地方文献志》中选录了蒋经国《伟大的西北》有关兰州的部分。《伟大的西北》记述,当时蒋经国就住在兰州城中最好的宾馆励志社(今兰州市委院内西南隅),他们喝的是黄河水,很浑浊,要放入些许白矾,搅拌后,稍许即可澄清,烧开后饮用,是甜的。而洗脸水则直接汲自院内的水井,很清澈,但因含有微量盐碱,洗时不太舒服。同时,蒋经国看到兰州四围群山干枯,认为兰州缺水是个大问题,迁都兰州的计划并不实际。其他困难还在其次,水的问题不好解决。其后,蒋介石又来兰州等地视察,看到水是个大问题,迁都兰州的计划就搁浅了。
最后,放一张兰州美图,还是挺漂亮的。
有人说“黄河水底有很多宝贝”,是真的吗?
黄河流域一直有很多传说,其中就有说“黄河里有数不尽的宝贝”,自古不知道多少英雄好汉冒死寻宝,在黄河里探索、甚至潜入黄河底打捞,又说得了多少宝贝。至于真假,众说纷纭,反正“无风不起浪”,黄河从来都是神秘莫测,让人忍不住遐想连篇。下面的故事是我一个住在黄河边的朋友述说的。
小莫家在黄河边,他是听着村里老人说着黄河故事长大的。每个村庄都有一些老人,他们未必识字,但是他们都是一部活字典。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这些老人说的故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
小莫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见村里老人说过,在离家不远的黄河边有块大石头叫“牛角凹”,那片水域有宝贝。只是可惜,村里很多人冒死潜入这块大石头的水下,却什么宝贝也没有找到。
在小莫很小的时候,有一年的夏天,他记得父亲经常晚上出门,在天亮前回来,而且一身衣服都是水滴滴的。当然,他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还是有一次不知吃了什么拉肚子,一晚上折腾的都没有睡觉,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的事情。
小莫刚刚迷迷糊糊想要睡着,听见大门“吱呀”一声,好像被谁推开了。他揉了揉眼睛,赤脚走下床,朝大门口看过去,这一看,竟然看见父亲浑身湿透,边上还有爷爷,两人不知在低估着什么。
小莫不知道几点钟了,可是没有多久家里的公鸡开始打鸣了,他知道,天快亮了!他心里有些犯嘀咕“爸爸和爷爷他们在干什么呀?等天亮起床以后,我一定要问问清楚。”
可是,当天亮了以后,小莫父亲和以往一样,吃过早饭后就出门干活了。而爷爷也和平常一样,去找老伙伴们说家常了!小莫心想“难道昨天是我做梦了?”
不过从此以后,小莫开始留心了,他忍住不睡觉。终于过了两天的一个晚上,他看见父亲和爷爷两个人轻手轻脚的出门了。他太好奇了,没有理由不跟着……
小莫一路跟着父亲和爷爷,竟然来到了黄河边的“牛角凹”,他也发现了父亲和爷爷的秘密……这“牛角凹”其实是黄河边上的一块大石头,顾名思义,这块石头就像一个牛角,黄河水流到这块大石头下,石头形成一个凹口,河水在里打转转,所以才有了“牛角凹”这个名字。也是村里老人给这个地方起的名字。
小莫就这么远远的跟在父亲和爷爷的身后,他隐约在爷爷的手电筒微弱的光照下,看见父亲“扑通”就跳入了黄河,他紧张的差一点点就叫了起来。不过,他看见爷爷站在河边,就没有出声,他多想走到“牛角凹”看个清楚,可是他不敢。他又悄悄的回家了,不过,这一晚上,他再也没有睡着觉。
第二天,父亲和爷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和平时没有两样,小莫几次都想开口问个清楚,还是话到嘴边忍住了。因为小莫隐约觉得父亲和爷爷做的事情不想让更多人知道,包括他自己。
从此以后,小莫就知道了父亲和爷爷的秘密,那年,他已经13岁了,也似乎明白父亲下黄河的目的是什么了?难道村里老人说的传说都是真的?“牛角凹”的水下真的有宝贝?
父亲和爷爷总是晚上出门,天亮前回家,有时候手里也不知拿着什么,躲在房间偷看的小莫实在看不清楚。这一切对他来说实在太神秘了,他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就在那年的暑假即将结束前,小莫经历了人生最大的变故,还是一个孩子的他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痛苦。他的父亲淹死在了黄河里。
当这个消息传遍村子,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小莫的父亲是村子游泳最好的人,怎么可能被水淹死呢?
小莫的父亲在又一个夜晚跳入“牛角凹”的水底,人就再也没有浮上来,后来还是在下河水域被冲到岸边才被人找到的。
小莫伤心、难过,他知道,如果父亲没有下河寻宝,父亲就不会淹死。是的,他知道,父亲就是去“牛角凹”水底去寻宝。
可是爷爷什么话也不说,一下子变得苍老和老态龙钟。自从父亲去世,爷爷再也没有了以往的精气神,每天都是坐在院子里,看日出日落,浑噩度日。
不过一年,爷爷身体也不行了。他临终前,把小莫叫到床前,让别的亲人都出去,房间里静谧的仿佛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此刻,爷爷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本书,大口喘着气……
“孩子,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你爹已经没了,你留着书当个念想。记住,永远不要再下河”爷爷说完这句话,就撒手人寰……等爷爷的丧事办完,小莫偷偷拿出爷爷给他的书,那是一本纸张已经泛黄的书,不过二十几页纸,上面很多字小莫都不认识。他只能依稀辨认出“唐朝年间,一载满金银珠宝船队在黄河某域突遇狂风大作,无一人生还,船上所有进贡之物也落入河底……”等等。
小莫明白了,书上所写的那个黄河领域就是“牛角凹”附近,当初一伙船队带着贡品敬献给皇帝,没想到突遇恶劣天气,船队人员都落入黄河,无一人活着,至于船上的宝贝,肯定也都落入黄河中。
原来如此,为什么村里老人代代口传,说“牛角凹”河底有宝贝,原来书中真的有记载。只是,黄河也不是一成不变,时过境迁,当初船队出事的地点可能在“牛角凹”附近,但是不一定就是“牛角凹”水下的河域。
村子里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会有好运气,“富贵险中求”,拿自己生命去赌,可是从来都没有人真的从河底摸到过宝贝。倒是摸到过铁器,就是金银珠宝谁也未曾见过。
纵然是这样,也不妨碍大家的深信不疑“牛角凹”的河底有着数不尽的金银宝贝。小莫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把命也送了。这是愚昧吗?也不尽然,对于意外的财宝,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拒绝。
小莫把爷爷留给他的古书一直收藏着。后来他读了大学,把古书请一个历史老师研究,那个老师给出的最后结论是:那是一位古人根据道听途说而写的一本宝藏书。也不能说就是杜撰虚无的,但是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只能说真真假假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黄河中……
故事到此结束,至于说“黄河中是否真的有宝贝”?我的观点就是:众说纷纭,真真假假。但是就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去黄河探险,还有人认为黄河中有着数不尽的宝贝,深信不疑!看文的朋友,你们觉得黄河水底真的有宝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