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逻辑,焦三爷过世了,他的弟子们就算再绝情,再生活所迫,不可能不去送师父一程的。所以按照原剧本拍摄了包括蓝玉在内的师兄弟一起给焦三爷吹了八台,虽然没声音,但可以肯定这个八台必然是天鸣领奏了百鸟朝凤。
但是为什么最后剪辑只留了天鸣一个人的特写呢?从艺术层面来看,无非是两点:
1.天鸣一人独奏能够更好的烘托出氛围,点明传统流逝的主旨。
2.八台演奏百鸟朝凤的戏码之前在窦村长的葬礼上已经演过了,再来一遍简单重复、枯燥无味。
回到题主的问题:
本来按照原剧本,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积极的结局,也符合正常逻辑。按照剧情,应该是天鸣一个人回来的路上,焦三爷直接过世,按照焦三爷的个性(吹个四台就够了)肯定不想大张旗鼓的搞葬礼,不会等到师兄弟们陆陆续续从西安赶回来,所以这根本不是焦三爷的葬礼。后来嘛,师兄弟们又重组了一次(虽然肯定是临时的),这当然是大喜事,所以跑到师父坟前要着红色喜装啊。
PS:从剧照看,蓝玉敲鼓,二师兄吹唢呐,这个其实是bug,因为二师兄指头少了一个,不能再吹奏唢呐了,所以成熟的逻辑应该是蓝玉顶上,二师兄敲鼓。所以可见这个积极的结局应该只是摸索的拍了几条就被pass了,导演还是选择了天鸣独奏的悲凉结局。
再再PS:其实从花絮里面可以发现,还拍摄了少年天鸣和蓝玉一起戏水的镜头(这个被荡秋千给替代了,估计是考虑没有后者美,而且过审……),以及少年天鸣洗碗和蓝玉洗碗一个仔细一个麻利但没洗干净(估计这个被割稻子给替代了),还有天鸣赌气回家,是拍了从起床到走出大门,小心关上大门的一个长镜头的,但是最后给剪成门口一个回首,半山坡一个眺望两个镜头了。
补充:花絮这种东西,大约在2017年,被广电严令禁止了,为了防止一些不法影视作品把不过审的内容放到花絮里面放出来,但是我真心觉得,花絮其实是电影的一部分,他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电影想表达的真实含义,以及为啥有一些明显说不通的剧情,那都是艺术删减导致的啊。
出陈纳新永远不管是在行业里还是文化产业方面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年焦师父的一只唢呐,引来多少人的拜师学艺,一曲百鸟朝凤,吹的是德高望重,唢呐人的规矩与品行。这部电影没有莺莺燕燕的绝美爱情,却是手艺人一生的坚守。
天鸣唢呐上为什么裹着红布殊不知这唢呐是焦三爷连自己看病的钱,都用作天鸣的新唢呐的置办。一头黄牛,赶到集市上卖了去,天鸣以为这是师父最后的治病希望,殊不知这个希望其实从刚开始师父因为一滴眼泪收下他时就已经寄托了。
八十年代,唢呐人的兴起
那时候生活物质水平不太好,车马也不是很快。没有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红白喜事,唢呐人必不可备,请唢呐、请师、四台、八台、百鸟朝凤街坊老小那是明明白白。唢呐人的最高境界便是百鸟朝凤。而这部剧的主角天鸣就是为此而来。
天鸣父亲是个庄稼人,三十五六的年纪却与四五十岁差不多,收徒弟讲的是天分和德行。怎知,天鸣天生气短,老师父并不看好,天鸣父亲做梦都想自己儿子“出人头地”,完成自己的梦想学会百鸟朝凤。一跤摔的是头破血流,天鸣怔怔的流下一滴泪,从此师父便收他为徒。
多年后师父回忆起来,天鸣以为是师父心肠软,见不得人哭。实际上正是因为他的德行正,弥补了先天天赋中的不足。
师兄弟人外有人,独独天鸣有机会传承蓝玉一瓢子水隔着好几米的距离能将木板子吹到倒在地。抡起家伙本事来,天鸣很难再及。师兄弟门出师的很多,品行好的,天赋强的,偏偏只有天鸣被焦三爷认作接班人。焦三爷在天鸣半大的年纪,教百鸟朝凤,许诺日后将自己的焦家班班主交给天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师父将自己毕生绝活传给天鸣。游家班的产生,除了兴奋,也随之而来拥有落寞。婚丧嫁娶,没了请师,也没了当初那份尊敬和坚守。时代变了,变得越来越好,唢呐人,也因此渐渐淡出。
守不住的游家班,唢呐人为自己而吹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原来的游家班只剩下个三师兄和天鸣愿意坚守。老师父一个一个的找来,最后那场百鸟朝凤吹的是悲悲切切,在场众人,无人不泪目。师父再也吹不动了,唯一的指望也只有天鸣。
非物质文化申请来的时候,老师父叫天鸣赶紧答应,不能传到他这里断了。那场关于西洋乐器和唢呐的比拼,旁人看的是热闹,老师父看的却是自己的唢呐被踩。焦三爷说过唢呐不能丢,年少时的天鸣记忆犹新。
老人家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以后,到牛棚和牛打了打招呼,让天鸣把牛卖了,再重新置办几只唢呐。嘱托天鸣,游家班不能散。
天鸣左找右找,焦师父走了,游家班守不住。拿着自己新买的唢呐,到自己师父“跟前”,吹起了唢呐,留下一滴泪。
总结红布意味着天鸣愿意坚守,也意味着他的转变。百鸟朝凤又如何,重要的是人心里边那份热爱。当年在芦苇丛里面,小天鸣不管刮风下雨,拿着不断变长的芦苇练气。长大后,和师父分享自己第一次接班的喜悦和幸福。只有他才是师父看重的人,他也将不负嘱托,继续将唢呐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