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电影《百鸟朝凤》焦三爷去世后天鸣吹的唢呐上为何绑着红布?

电影《百鸟朝凤》焦三爷去世后天鸣吹的唢呐上为何绑着红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585 更新时间:2024/2/23 11:30:13

按照逻辑,焦三爷过世了,他的弟子们就算再绝情,再生活所迫,不可能不去送师父一程的。所以按照原剧本拍摄了包括蓝玉在内的师兄弟一起给焦三爷吹了八台,虽然没声音,但可以肯定这个八台必然是天鸣领奏了百鸟朝凤。

但是为什么最后剪辑只留了天鸣一个人的特写呢?从艺术层面来看,无非是两点:

1.天鸣一人独奏能够更好的烘托出氛围,点明传统流逝的主旨。

2.八台演奏百鸟朝凤的戏码之前在窦村长的葬礼上已经演过了,再来一遍简单重复、枯燥无味。

回到题主的问题:

本来按照原剧本,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积极的结局,也符合正逻辑。按照剧情,应该是天鸣一个人回来的路上,焦三爷直接过世,按照焦三爷的个性(吹个四台就够了)肯定不想大旗鼓的搞葬礼,不会等到师兄弟们陆陆续续从西安赶回来,所以这根本不是焦三爷的葬礼。后来嘛,师兄弟们又重组了一次(虽然肯定是临时的),这当然是大喜事,所以跑到师父坟前要着红色喜装啊。

PS:从剧照看,蓝玉敲鼓,二师兄吹唢呐,这个其实是bug,因为二师兄指头少了一个,不能再吹奏唢呐了,所以成熟的逻辑应该是蓝玉顶上,二师兄敲鼓。所以可见这个积极的结局应该只是摸索的拍了几条就被pass了,导演还是选择了天鸣独奏的悲凉结局。

再再PS:其实从花絮里面可以发现,还拍摄了少年天鸣蓝玉一起戏水的镜头(这个被荡秋千给替代了,估计是考虑没有后者美,而且过审……),以及少年天鸣洗碗和蓝玉洗碗一个仔细一个麻利但没洗干净(估计这个被割稻子给替代了),还有天鸣赌气回家,是拍了从起床到走出大门,小心关上大门的一个长镜头的,但是最后给剪成门口一个回首,半山坡一个眺望两个镜头了。

补充:花絮这种东西,大约在2017年,被广电严令禁止了,为了防止一些不法影视作品把不过审的内容放到花絮里面放出来,但是我真心觉得,花絮其实是电影的一部分,他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电影想表达的真实含义,以及为啥有一些明显说不通的剧情,那都是艺术删减导致的啊。

出陈纳新永远不管是在行业里还是化产业方面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年焦师父的一只唢呐,引来多少人的拜师学艺,一曲百鸟朝凤,吹的是德高望重,唢呐人的规矩与品行。这部电影没有莺莺燕燕的绝美爱情,却是手艺人一生的坚守。

天鸣唢呐上为什么裹着红布殊不知这唢呐是焦三爷连自己看病的钱,都用作天鸣的新唢呐的置办。一头黄牛,赶到集市上卖了去,天鸣以为这是师父最后的治病希望,殊不知这个希望其实从刚开始师父因为一滴眼泪收下他时就已经寄托了。

八十年代,唢呐人的兴起

那时候生活物质水平不太好,车马也不是很快。没有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红白喜事,唢呐人必不可备,请唢呐、请师、四台、八台、百鸟朝凤街坊老小那是明明白白。唢呐人的最高境界便是百鸟朝凤。而这部剧的主角天鸣就是为此而来。

天鸣父亲是个庄稼人,三十五六的年纪却与四五十岁差不多,收徒弟讲的是天分和德行。怎知,天鸣天生气短,老师父并不看好,天鸣父亲做梦都想自己儿子“出人头地”,完成自己的梦想学会百鸟朝凤。一跤摔的是头破血流,天鸣怔怔的流下一滴泪,从此师父便收他为徒。

多年后师父回忆起来,天鸣以为是师父心肠软,见不得人哭。实际上正是因为他的德行正,弥补了先天天赋中的不足。

师兄弟人外有人,独独天鸣有机会传承蓝玉一瓢子水隔着好几米的距离能将木板子吹到倒在地。抡起家伙本事来,天鸣很难再及。师兄弟门出师的很多,品行好的,天赋强的,偏偏只有天鸣被焦三爷认作接班人。焦三爷在天鸣半大的年纪,教百鸟朝凤,许诺日后将自己的焦家班班主交给天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师父将自己毕生绝活传给天鸣。游家班的产生,除了兴奋,也随之而来拥有落寞。婚丧嫁娶,没了请师,也没了当初那份尊敬和坚守。时代变了,变得越来越好,唢呐人,也因此渐渐淡出。

守不住的游家班,唢呐人为自己而吹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原来的游家班只剩下个三师兄和天鸣愿意坚守。老师父一个一个的找来,最后那场百鸟朝凤吹的是悲悲切切,在场众人,无人不泪目。师父再也吹不动了,唯一的指望也只有天鸣。

非物质文化申请来的时候,老师父叫天鸣赶紧答应,不能传到他这里断了。那场关于西洋乐器和唢呐的比拼,旁人看的是热闹,老师父看的却是自己的唢呐被踩。焦三爷说过唢呐不能丢,年少时的天鸣记忆犹新。

老人家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以后,到牛棚和牛打了打招呼,让天鸣把牛卖了,再重新置办几只唢呐。嘱托天鸣,游家班不能散。

天鸣左找右找,焦师父走了,游家班守不住。拿着自己新买的唢呐,到自己师父“跟前”,吹起了唢呐,留下一滴泪。

总结红布意味着天鸣愿意坚守,也意味着他的转变。百鸟朝凤又如,重要的是人心里边那份热爱。当年在芦苇丛里面,小天鸣不管刮风下雨,拿着不断变长的芦苇练气。长大后,和师父分享自己第一次接班的喜悦和幸福。只有他才是师父看重的人,他也将不负嘱托,继续将唢呐文化传承下去。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据你所知,哪些手艺已经消失不见了,或者即将消失?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在四、五十年以前,有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手艺,到现在有的已经消失或绝迹了。现在我列举几种:1、绞面。实际上绞面是女人的一种美容方法。有些女人因脸部汗毛较多,有碍颜值。就会请专门会这项技术的人来把汗毛除去。会这种技术的都是女人,她的工具就是两很细线。2、碗。如果一个碗破成了两半,就要用钻头在每一半破碗上至

  • 开一个手工实体店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你好,我作为手工领域创作者,同时也是实体店店主,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手工的英语缩写“DIY”doityourslf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自己完成,也可以解释为做自己,首先要明确,这项工作你要自己完成,所以手工开店之路是充满艰辛的,它需要你亲力亲为,自己动手,你要能吃苦,有足够的耐心。但是你也别怕,孰能生巧

  • 全国共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河北又有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全国共有501项传统文化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获悉,河北省近日决定推荐武强年画、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77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杜云生介绍,河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异常丰富。今

  • 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有崂山民间故事、道教音乐、鸳鸯螳螂拳、胡峄阳传说、胶东大鼓、胶州秧歌、柳腔、茂腔、周戈庄上网节等。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山东崂山当地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2008年6月7日,崂山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具有乡土大众文化

  • “人不知而不愠”的历史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进宫,王导希望周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就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得晕

  • 你会花几百元去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产品吗,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要看其对个人来说是否有价值,确实有纪念意义、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的,可买回家欣赏或使用。不是什么都值得买。有些虽属于非遗项目,但如果价值不高或者自己不喜欢的话,也不会买的。谢谢!非遗是涵盖面十分广泛的概念,手工技艺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手工技艺的产品是非遗的载体,它倾注了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代表着这门手

  • 作文:普通又不寻常的手艺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不寻常的爱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又是在门外,一个模糊的身影伴随着一阵阵敲门声……“对不起,能请您把音量调低些吗?”爸爸低头哈腰地对四楼的邻居说道。“呃……好吧!”还没说完,爸爸又打断了他,“我家小孩在做作业,您这声音……有点响。”“!”随着房门的紧闭声,爸爸一转身,叹了口气,眉峰轻蹙。顿时,他周围的空

  •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清明节:聊聊令你难忘的人和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从古至今,清明不仅是祭祀先人的节日,也是外出游玩踏青的日子。记忆里,最深刻的莫过于“荡秋千、做面燕、放风筝、吃鸡蛋”等习俗。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宽裕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虽然在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还依稀可见有荡秋千和放风筝的,但却是寥寥无几,

  • 京剧为什么很难推广?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以前我不知道现在看看程派研究会对一直喜欢京剧以赤子之心推广程派京剧的张云雷先生的打压突然明白了。听流行歌曲长大的一代人和戏曲基本是绝缘的。我觉得那是老年人干的事是张云雷先生长身玉立在台上唱锁麟囊的赤诚模样让我对京剧产生兴趣进而想去听名家的唱段他说过他唱得很业余让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真正名家的唱段;

  • 常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种如常德的花鼓戏、歌舞团、黄梅戏、管乐队等等常德,古称武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勤劳智慧的先民世居于此,在这里,传统力量更加坚韧持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古老的生命记忆,是活态流变的精神财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曾被视为“守旧”、“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