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是有巢氏的儿子。燧人氏也想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他见人们用凿石取火不方便,就积极思索更好的办法。
燧人氏看到神鸟啄木时发出的火星,这给他很大的启发。他回家后取来干燥的木头,用尖硬的器具与之摩擦,没过多久,干木就燃烧起来。这就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是不是同一个故事?
综合我们民俗学界的研究结果,我的回答是:90%的认为牛女故事与董永故事不是一回事;10%的认为这两个故事同源,人物基本相似,甚至连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与牛女有关。
牛女、董永、梁祝都属于我国流行很广的民间传说故事,属于国家以上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其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些以传说故事为载体的精神产品,具有时间和空间差异性的、活态的文化特质,而没有进行绝对历史的和考古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传说由于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西汉王朝以来,民间的老百姓以真善美和自由博爱为基调,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以至于现在全国有27个地方争说他们那里是牛女故事的发源地,9个县市争抢他们那里是董永的故里,23个地方认为他们那里是梁祝文化的原生地。
关于牛女和董永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牛郎与董永是人不是神,牛郎在民间的姓名叫孙守义,董永的姓名就叫董永;而织女或七仙女是神不是人,都是老百姓在相错100年以后把这两个神挂
你们知道非物质遗产京剧是什么吗?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