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正月十五闹元宵,你们家乡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你们家乡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76 更新时间:2024/2/25 13:37:00

没有啊,一样吃夜宵赏花灯。

感谢邀请,我故乡是海上女神妈祖故乡湄洲岛元宵最热闹的是全岛出游场面壮观

感谢邀请,

《天利宫祖庙请香》

话说港楼天利宫,南妈祖传至今

番锁元帅闹元宵,金鞭一出震八方

祖庙踩火撼人心,千古难再出其右

令旗宝剑和金鞭,军冠战袍照妖镜

大灯清道迎球炉,三声火铳请乩童

炉下弟子港楼村,虔诚之心逾千年

不论看过多少年多少次都一样的震撼和感动,震撼于神明的圣威勇烈,感动于肉体凡身的坚毅坚韧!

相传这尊妈祖已有千年,从宋流传至今,据老人说,以前后巷、港楼都未建宫庙,后巷从下山宫分得一个球炉,港楼从下山宫分得一尊妈祖,各自建宫庙,因此下山宫是流传古老的宫庙;当然这只是流传,并未有史料记录,如果有错请大家改正,欢迎大家分享知道的妈祖故事!

港楼的请香队伍相当壮观,看大灯、清道、龙旗......如长龙婉延,看随香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祈盼着这一年大家都有好兆头!

三亚有哪些非物质化遗产?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17日,国务院下发文件,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三亚乡村酸豆树下,你可能会看到演唱崖州民歌的村民;在黎族聚集地区,你可能会看到跳着打柴舞的黎族小伙;在景区景点,你也可能会看到坐在角落安静地织锦的黎族妇女;你还可能在各种文艺演出舞台上看到苗族盘皇舞,听到歌……这些都是三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保护传承为重点,推动“非遗”工作稳步开展。加强和规范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三亚市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建设,为三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三亚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和研究三亚社会的历史发展及民风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目前,全市已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螺姑娘传说、歌、苗族盘皇舞、回族传统婚礼等7项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钻木取火技艺列入三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项目的保护单位为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和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崖州民歌:主要流传于三亚、乐东等地,使用海南话崖乐方言演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崖州民歌承载着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黎族打柴舞:黎族最古老的祭祀性舞蹈,曾经流行在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现仅传承于三亚市崖州区郎典村。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柴舞经改造成为“竹竿舞”,是享誉中外的黎族文化精品、海南文化精品。打柴舞对研究海南黎族的历史、社会、文化、民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已有约3000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技艺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第四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一直延续至今,为研究中国棉纺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歌:家人使用粤语家话演唱的民歌,主要流行于三亚、陵水等地。三亚市吉阳区和天涯区是重要的分布地。2010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盘皇舞:海南苗族古老的祭祀性舞蹈。主要流传于五指山区及三亚市天涯区苗族聚居地,三亚育才那会村委会是盘皇舞的重要分布地。2010年6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特色鲜明,反映了苗族先人迁徙崖州的历史传奇。

回族传统婚礼:三亚回族人民传统的婚礼礼俗,于2009年6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尊重回族传统婚礼等习俗,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始制陶技艺:三亚黎族人民使用泥条盘筑方法制陶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传承于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布带、道德三个自然村。2010年6月,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明显的古代文化特征。

黎族民间故事:海南黎族人民世代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地,三亚是其分布地之一。三亚黎族民间故事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螺姑娘传说:传承于三亚市吉阳区南边海村和崖州区港门村,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钻木取火技艺:黎族先民取火的一种古老方法。该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亚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传承于吉阳区荔枝沟亮坎村,2010年入选三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力争完成三亚“非遗”97个项目的普查和拾遗补漏工作任务。

2012年,“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对加强和规范三亚“非遗”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三亚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为三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2013年,拍摄《崖州民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高清数字片及申报片。同时,民间征集“非遗”实物,包括黑陶、黎锦、麻衣、树皮衣等,作为馆藏展览实物统一保护。

2014年,“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制陶项目参加“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示展演活动。

2015年,将近几年来开展“非遗”项目活动的精彩照片编辑成画册;编辑出版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项目简介宣传册。

2016年,积极建设“非遗”传习所。通过租赁场所的方式,创建国家级“非遗”项目《崖州民歌》传习所,固定开展项目传承与培训工作。与天涯区和天涯海角景区合作,初步选址建设省级“非遗”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

为保护和传承三亚“非遗”文化,近几年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了“非遗”培训教学活动,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的方式进行培训,使“非遗”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2012年共培训学员400人;2013年共培训学员600余人;2014年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3期,共培训传承人105人;2015年,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14期,共培训传承人634名;2016年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15期,共培训传承人676人。5年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培训传承人1415人,为保护和传承三亚“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将三亚的10项“非遗”项目通过原生态的形式演绎出来,给广大市民展示出三亚市“非遗”各个项目的非凡魅力,免费发放“非遗”宣传册,不仅将三亚“非遗”项目的原生态展示展演给观众,而且更好地宣传“非遗”精神,也让广大市民了解三亚“非遗”文化,呼吁大众参与保护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

2017年上半年,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培训苗族盘皇舞1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成人班和青少年班各1期,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1期,以及开展苗族招龙舞普查工作。

市群艺馆负责人表示,2017年将继续开展业务骨干培训辅导工作,努力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积极做好新群艺馆大楼开馆运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创新群文品牌活动,彻落实免费开放政策;积极配合举办2017年全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

近日,临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筹备前期工作,在海棠区林旺中学、天涯区凤凰小学、崖州区学宫、育才边远山区雅亮小学、吉阳区群众艺术馆举行“非遗”图片巡展,并制作“非遗”口袋书,对三亚“非遗”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市群艺馆副馆长志云介绍,当天上午9:30,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将联合在市群艺馆(三亚市迎宾路房地产交易中心对面)举行系列“非遗”活动。届时,三亚10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在外场和一、二楼现场展示、演绎“非遗”项目,并与“非遗”爱好者进行互动,三亚市民、游客可免费入馆观赏表演,感受三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崖州民歌海南省三亚市

儋州调声海南省儋州市

临高人偶戏海南省临高县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如今,九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丝弦锣的演奏者都是老年人。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1、制定“丝弦锣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谋求“非遗”项目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规模不经济。要建设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文化产业基地,选择“非遗”项目聚集能力较强、文化

  • 贾湖骨笛是最古老的乐器,但古人为何要用鹤骨制笛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是当之无愧的了。用鹤骨做成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了。可问题是贾湖先民为何非要用鹤骨制作骨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鲜为人知的奥秘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当地村民在劳作时常会发现各种圆润的石器和一些碎陶片。后来这一现象被博物馆的专家注意到

  • 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描写了边关生活,如何体会是边关诗精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唐,高达夫的边塞诗是比较悲壮的,他曾几度到边关去是有大丈夫的气质的,真可谓达夫。高适的这首《塞外听笛》之所以略有名气,是因为这首绝句的写作方法有点特别,即是从实景连接到虚景之中。即是从眼前的场景延伸到他的意景中去,这叫比兴两法溶于于一炉,使诗更加生动和凄婉而不失风度,这就是大丈夫的胸怀,虽即生死和思

  • 40年后南海龙舟再“上山”,有着怎样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对她点了点头,一转身窜到井里去了。珠凤挑水刚进屋,听见背后有人叫她。转身一看,是个二

  • 偷橘献母是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指陆绩。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应该叫做怀桔遗亲《怀桔遗亲》写后汉六岁的陆绩的孝顺故事。陆绩随父在九江见袁术,袁术用桔子款待。陆绩将两个桔子放在怀中,拜谢告辞之时,桔子落地。袁术嘲笑客人为何将桔子带走,陆绩说准备带回给母亲吃,袁术对陆绩“大奇之”。是长恨歌的倒数第三、四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

  • 借笛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在现代也不可以随便借笛子!因为不卫生!古代原因是因为笛子是法师跳神驱鬼的法器,所以不可乱借,但皇帝例外,具体您可搜索习小林他是制造与教学竹笛,和尺八的专家老师!他知道更多原因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便运用了《晋书向秀传》中向秀作《思旧赋》、《述异志》中王质入山两个典故。刘禹锡写此诗怀

  •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女古与捎背,可能待命留桑田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唐代诗人李商隐《海上》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石桥东望海连天:嬴政时造石桥,欲穷日出之处。徐福空来不得仙:齐人徐福上书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山,于是秦始皇遣徐福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待众人到了三神山后,欲前行,大风突起,引船而去。直遣麻姑与搔背:有个叫麻姑的人,手

  • 佛陀入灭后所遗四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为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难尊者向佛所问的遗教开示:佛灭度后,以何为师。答,以戒为师末世比丘,以何为住。答,以四念处为住。一切经典开头,置何语。答:如是我闻如何对待恶性比丘。答:默摈之大意如此故事如下:讲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妃子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杨贵妃天生丽质,能歌善舞;李隆基能文治武功,还能演戏司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真的能把世事看的这么透吗?跳不出三界轮回,真的无法领悟这更深层次的含义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阿弥陀佛,佛是有觉务的人,是看破红尘,清静无为的,三千大千世界中,自是看破世事的。三界轮回不出,自然只能在这轮回之中,就像自己进到了一间屋子,不出来一样,但是只要礼修佛法,持之以衡,到后来自然会自觉的解脱出三界之外了《花衣魔笛手》根据欧洲古老的民间传说改编。传说,在德国普鲁士的哈梅林(Hamelin

  • 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相比与其他那些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平利县的弦子腔算得上是鲜为人知。去年答主在平利县旅游时也是第一次听到弦子腔,对弦子腔印象深刻,后来得知平利弦子腔早在2011年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腔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是集腔音乐、声腔、调式、板落、曲牌、打头和演唱的一套完整的地方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