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句用的是《思旧赋》的典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后来,嵇康被诬陷杀害。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一次,他经过好友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凄恻的笛声,不禁悲从中来,深深悼念嵇康,写下了情恳意恻的《思旧赋》。这赋虽然很短,却成了悼念亡友的代表作。下句用的是《述异记》的典故。晋代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两个典故都是形容物是人非的感觉
鲁人执竿中为何要说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这是个很有寓意的故事,那个老人说:“我并不是什么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于是他就给拿竿的人出了个馊主意,让他把竿从中间截断了……
说这句话就是为了讽刺那个老人自作聪明,自以为自己“见事多”,却暴露了自己的愚蠢……
当然啦,这故事还讽刺了拿竿的人缺乏主见、盲从、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