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冯玉祥激进的脑袋一热,就把溥仪赶出去了,其实这里也有一段故事,我来絮叨一番。
退位后的小朝廷清廷虽然早被推翻,但按着民国政府与清室签订的优待条规定,溥仪在宫内仍然保持着他的“皇帝尊号”。这个“小朝廷”对外虽不能再发号施令了,可是在紫禁城内,清王朝时代的一切陈规旧制丝毫未变。满、蒙王公和旧臣遗老们,依旧把高高在上的末代皇帝奉若神明。即使北洋政府的显要们,也以得到“皇帝”的青睐为荣。当时,有位翰林把李白《咏上皇西巡南京歌》中的两句改为:“少帝清宫(原句为“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却也反映了当时的这种怪现状。
溥仪在宫内仍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对旧臣遗老不断进行封赠赐谥,纪年仍用“宣统”年号,甚至继续召用阉人。太监及宫内各项执事人役犯罪,仍由内务府慎刑司审判治罪。对此,社会舆论极为不满,民国政府参政院的一些官员也不断提出批评。
民国政府与清廷进行交涉,要求清皇室遵守民国法律,奉民国正朔,经过反复协商,于民国3年(1914)12月26日制定“善后办法”7条。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清皇室应尊重中华民国国家统治权,除优待条件特有规定外,凡一切行为与现行法令抵触者,概行废止。
清皇室对于政府文书及其他履行公权、私权之文书契约,通用民国纪年,不适用旧历及旧时年号。
大清皇帝谕告及一切赏赐,但行于宗族家庭及其属下人等,其对于官民赠给,以物品为限,所有赐谥及其他荣典,概行废止。清皇室所属机关,对于人民不得用公文示告及一切行政处分。清皇室如为民事上或商事上法律行为,非依现行法令处理,不能认为有效。上图庄士敦与溥仪兄弟在御花园
政府对于清皇室,照优待条件,保护宗庙陵寝及其原有私产等一切事宜,专以内务部为主管之衙门。
清皇室确定内务府办事之职权,为主管皇室事务总机关,应负责任,其组织另定之。新编护军专任内廷警察职务,管理护军长官负完全稽察保卫之责,其章程另定之。慎刑司应即裁撤。其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役及太监等犯罪,在违警范围以内者,由护军长官按警察法处分,其犯刑律者,应送司法官厅处理。
清皇室所用各项执事人等,同属民国国民,应一律服用民国制服,并准其自由剪发。但遇宫中典礼及其他礼节,进内当差人员所用服色,得从其宜。
以上内容,均在中华民国4年1月6日《政府公报》中刊载。
溥仪小朝廷虽被迫接受“善后办法”,但是并不认真执行。民国6年(1917)宪法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曾策划了一次请愿活动。内务府官员,以及旧臣遗老、京师总商会等保皇组织纷纷向向众、参两院上书请愿,说优待条件“业已行之数牛,中外翕然,毫无异议。当今日制定宪法之际,公民等拟请以宪法明文确实保证,俾垂久远。”同时,四处活动,拉拢各政治团体,制造声势。
民国6年(1917)1月15日,内务府大臣世续及徐东海在金鱼胡同那宅花园宴请各政团要人250余名,席间由徐东海演说,强烈要求把优待条件列入宪法,冀图永久保障清皇室特权地位。世续等人还亲自给民国各要人名流去信,请求各党派从内部疏通协助,如致副总统冯国璋的信中说:“务望于民党议员中以私人名义分函前途,广为设法疏通。”但清室企图永久巩固特权的努力未能达到目的。
上图冯国璋
4月24日召开的宪法会议认为,关于清皇帝优待条件及待遇蒙满回藏各条件,本属缔结条约性质,曾经临时参议院议决,当然永远生效力,其加入宪法与否,效力均属相等,不必再议。清室对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满意,但是也无可奈何。
当年6月发生了张勋复辟事件,冯玉祥参加了讨伐张勋的战斗。打败张勋收复北京后,他就极力主张扫除小朝廷,铲除这一复辟祸根,驱逐溥仪出宫,且保护其作为普通国民的个人人身安全。他曾为此通电呼号。但由于段祺瑞的态度,以及当时他只是一个旅长,人微言轻,没能实现这一愿望。
民国13年(1924)小朝廷的末日终于来临。这年9月,直奉战争爆发,北洋政府陷于混乱状态,冯玉祥将军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推段祺瑞为民国政府的临时执政,组成了以黄郛为首的临时内阁。冯玉祥并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宫。
上图冯玉祥
11月4日,由黄郛内阁召紧急会议,将优待清室条件加以修改并讨论通过。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是:今因大清皇帝欲贯彻五族共和之精神,不愿违反民国之各种制度仍存于今日,特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正如左:
第一条,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
第二条,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第三条,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第四条,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第五条,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11月5日,对溥仪小朝廷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由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会等带兵包围了皇宫,将溥仪以及家人驱逐出宫。从此,不仅永远结束了溥仪在紫禁城的皇帝生活,也永远结束了清王朝的残余统治。
冯玉祥丝毫不后悔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曾经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同和支持,但却遭到段祺瑞以及清室遗老旧臣的反对。
溥仪被驱次日,段祺瑞即致冯玉祥一电,亟表不满。其电文略曰:“顷闻皇宫锁闭,迫移万寿山等语。要知清宫逊政,非征服比。优待条件,全球共闻。虽有移住万寿山之条,后商未为不可。迫之,于优待不无剌谬,何以昭大信于天下乎?望即从长计议。”冯复电为:“此次班师回京,自愧尚未做一事,只有驱逐溥仪,乃真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胡适获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愤怒,立即致信新组阁的“摄政内阁”外长王正廷,斥责他们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并将这一事件说成是“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冯玉祥此人,可谓是多以“小人”之态见人,一手老辣的“骑墙”功夫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么多的军阀当中,冯氏倒戈次数最多,每每背后捅人一刀,自己的实力便上一层,一度手执数省之权柄。
当然,终日打雁,也终有被雁啄了眼睛的时候,冯氏自然也不例外。
1930年,那场席卷了中原、几乎所有最有实力的军阀都被卷入了的战争,燃烧着熊熊野心的冯玉祥被打趴下了,然后再也没有爬起来过,不是他不想爬起来,是他已经没有能力爬了。
他曾和很多人合作过,也低头妥协过,可是,他的“合作”和“低头”实则是为了以后的“倒戈”在积蓄力量。所以,谁要是和他合作,便得做好被他在背后捅刀的准备,被捅死了,他升官发财,没被捅死的也只能叹叹气自认倒霉。
不过,不管冯氏如何倒戈,也不管他为人如何,他终究也为近代中国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纵观冯氏一生所行所为,唯有两件事,一是他嘴里所谓的“革命”,二是人人皆知且唾骂的“倒戈”。
然则,他的“革命”又和“倒戈”难分彼此。
1924年,这一年的冯玉祥42岁,42岁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他干了一件惊掉了所有人下巴的事北京政变,他也因此成了气候。
这一年,也是鼠年,或许命运已经注定了他终将成为“过街老鼠”。
冯玉祥自从1922年投靠直系后,总是受到吴佩孚的打压,好不容易拿下了一个河南督军的宝座,却又被吴佩孚一纸调令给夺走了,他心里自然也怨恨吴佩孚。
此时的冯氏虽然心有倒戈之意,然而却没有倒戈之机,所以他只好低头忍受吴佩孚的打压,脸上还得挂着笑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形势比人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只是低头,却不代表顺从,冯氏所顺从的也唯有自己的野心。
1924年,直、奉两系摩拳擦掌,冯玉祥一看机会来了,所以在暗地里收买了不少人,包括吴佩孚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睛”。
冯玉祥收了张作霖送来的钱,又得到了张作霖不入关的承诺,对倒戈之事更是兴奋难耐。
不过,冯氏作为倒戈界的“圣手”,凭的可不是一股没头没脑的牛脾气,虽然他确实很牛,但是他更讲究谋略,所以,即便是倒戈也得选在最合适的时候。
吴佩孚当时任命冯玉祥为第三路军司令,经由古北口以趋热河,迎击奉军。但是这一路路途遥远,更重要的是几乎得不到补给,冯氏嘴上虽然没有反对,可是在心里却已经将吴骂了个狗血淋头,为什么?吴佩孚想要消耗冯玉祥!
冯玉祥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自然能够看穿吴佩孚的用意,只是他不能说,也不会说出来。
他能做的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拖”,一个是“等”。
吴佩孚催促他加快行军速度,他便用一个“拖”字诀敷衍吴佩孚,不是我不想快,实在是路难走。
后来,他终于“等”来了机会直军前线战事失利,吴佩孚亲往督战,却仍然没能挽回颓势。
冯玉祥听说这个消息后,心情很激动,可是又怕消息有误,所以假惺惺致电吴佩孚,我的前头部队已经到承德了,不过补给困难,你那边情形如何?吴佩孚不知有诈,实诚地回了句:“此间形势危急,不有意外胜利,恐难挽回颓势。”
冯玉祥等的就是“形势危急”这句话,看完吴的回复,冯当即做好部署,率军返回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
冯玉祥这一刀捅过去,吴佩孚的形势更加危急,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跑了。
冯玉祥则在北京政变中做了两件事,一是软禁曹锟,控制了北京政府;二是将溥仪从皇宫里赶了出来。
溥仪早在1912年便已经退位,手里也没有任何实权,不管是袁世凯、孙中山,还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都没有将溥仪赶出皇宫,只是变相地将他囚禁在皇宫里看管着,为的便是不让他被有心人利用,同时也意在稳定满清遗老遗少。
可是,冯玉祥为什么偏偏要当这个“坏人”,将溥仪赶出皇宫呢?
对于此事,张作霖1925年在天津见到溥仪的时候曾经说过,冯玉祥驱逐溥仪是为了皇宫里的宝贝,因为当时的冯玉祥确实很缺钱。
冯玉祥虽然否认自己拿了皇宫里的宝物充当军响,不过,他后来打着同样的幌子抄了袁世凯的家,又捞了一笔。
所以,他说自己没拿皇宫的东西,谁会信?
此外,冯玉祥在政治上虽然惯会投机钻营,骑这墙,骑那墙,可是以政治眼界来说,他显然不如袁世凯、段祺瑞他们,他也没有意识到溥仪出宫将会意味着什么。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故意装傻充愣。
溥仪出宫,等于出狱,获得了人身自由,一则可能会被有心人利用,二则可能会收拢和组织满清遗老对抗中华民国。
于是,便有了伪满洲国的出现。
冯玉祥对此没有任何的悔意,反而洋洋自得,后来更是将他所谓的“首都革命”和孙殿英的“盗墓”并称壮举,看似在刻意抬高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很丢脸。
同时,他也是想借溥仪的“身价”去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最后,冯玉祥是要通过囚禁曹锟和驱逐溥仪告诉所有人,他已经掌控了中国民国的中枢北京政府!
冯氏素有野心,他之所以发动北京政变也是在试图挟北京中枢以号令天下军阀,然而,他的这个想法显然不可能成功,想让军阀们听他的话,终究还是得看他手里的枪多不多,够不够厉害。
所以,溥仪的被驱逐,只不过是冯玉祥实现野心的过程中的一盘“小点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