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地处安徽省西北边界,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面积1839平方公里,人口229.5万,辖23个乡镇、5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南北共建产业园,395个村(社区)。
临泉历史悠久。古称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地,距今3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姜子牙、百步穿杨养由基的故里。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方指挥部设在临泉,纪念馆已建成开放。临泉文化灿烂。
有姜尚故里、杂技之乡、红色足迹、中原牧场“四张名片”。
临泉县,隶属安徽省阜阳市,[1]是安徽省的西北门户,[2]位于黄淮平原的西南端,安徽省的西北部。[3]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4°50′~115°31′,北纬32°35′~33°09′之间。[4]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5]县境东西最宽62公里,南北最长68公里,[3]总面积1839平方公里。[5]截至2016年,临泉县辖5个街道、21个镇、2个乡,[6]县政府驻城关街道。2018年,临泉县全县户籍人口229.5万人。[7]
临泉,古称沈地。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被封于此,建沈(子)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寝县,西部置平舆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正式成立临泉县,驻地沈丘集,属安徽省第七专员公署。1996年起属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先后获得“中国杂技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8]“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人力资源开发试点县”、“全国畜产品生产百强县”、“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示范县”等荣誉。[9]
临泉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暖而多雨,冬寒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气晴朗。[3]2018年,临泉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11.1亿元。[7]截至2018年底,全县公路里程3036公里。[7]临泉县是姜尚故里、杂技之乡、红色足迹、中原牧场。
安徽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安徽的民间艺术有凤阳花鼓、巢湖民歌、蚌埠花鼓灯、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等。
1、蚌埠花鼓灯,
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早源于夏代,最迟源于宋代。
2、巢湖民歌
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3、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
4、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属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
5、徽州目连戏
徽州目连戏是徽州地区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