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唐宋年间,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镇”。晋代,禅城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
佛山禅城,明清时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禅城区是粤剧发源地,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名胜古迹“祖庙”、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和凝聚中华武术精髓的“黄飞鸿博物馆”。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公元1499年,苏州的唐伯虎、宁波的王阳明以及佛山的伦文叙,一同进京赶考。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证明这三位都已经是举人身份了。
其中伦文叙在本次科考中,高中状元,这一年他33岁。而28岁的王阳明,好歹也是二甲第六名,也是名列前茅了。
至于30岁的唐伯虎,那运气就比较差了,这哥们在路上和富家公子徐经吃喝玩乐,结果在科考中被人举报作弊,因此失去了中进士的机会,后半靠卖诗画为生,成为了著名的大才子。
三人当中,论成就,王阳明最高,因为这哥们徒手灭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又是著名的大思想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即使这一年的状元是伦文叙,可最不出名的也是这位伦文叙。自古以来,状元似乎都不怎么在民间出名,伦文叙也是这么个命运。关于伦文叙的一生,其实没啥好交代的。
一、伦文叙他们家就是读书的种子。伦文叙是海南人,在佛山读书,后来高中状元。他脑袋比较大,应该不是是吃了某鹿奶粉的问题,可能就是脑容量比较大,所以大家称呼他为大头仔。
小时候家里穷,伦文叙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而且还能读那么好,可见伦文叙真的是一块读书的料子。长大以后,伦文叙不仅勤学好问,而且擅长写对联,因此得了一个神童的称呼。
此后伦文叙虽然辍学,依旧一边卖菜挣钱,一边在家里好好读书。此后伦文叙在会试和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如愿成为了当朝状元。
可怕的是,伦文叙一共有5个儿子,其中前三个,也全都中了进士。大儿子伦以谅在正德十一年乡试第一名,正德十五年高中进士。二儿子伦以训,是正德十二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也就是这一年的榜眼。和状元失之交臂,要不一门俩状元,也是美谈了。三儿子伦以诜,在嘉靖十七年考上了进士。剩下俩儿子伦以谟和伦以谔是伦文叙的老来子,估计没得到老爹的真传,所以也就没有功名记录。一门四位进士,这在封建时代,那是无上的光荣。而且还出了一个状元,一个榜眼,这也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想要做到的事情。
可惜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少了,毕竟读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天赋高中进士的。
二、伦文叙的四个女儿嫁给了同一个人。伦文叙是状元出身,在明武宗时期担任翰林院经筵讲官,也就是给皇帝讲课。不知道他是怎么教明武宗朱厚照的,把他变成了一个非常贪玩的小皇帝。
公元1513年,47岁的伦文叙负责纂修皇室族谱,此后又担任应天试主考官,结果在回来的路上得了病,没多久就病死了。
伦文叙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但是老伦家并没有家道中落,毕竟伦文叙的3个儿子相继考上了进士,成为了朝廷命官。
值得一提的是伦文叙的女儿们,伦文叙有一妻一妾两位夫人,一共生了5个儿子和6个女儿。这6个女儿当中,就有4个嫁给了同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大学士梁储的孙子梁晨,那我就搞不明白了,伦文叙家族好歹也是朝廷命官,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不能分别成为某一个人的正妻呢?
非要4个女儿全都嫁给一个人,要么是女儿们相继去世,要么就是其中一个做妻,剩下三个做妾了。状元郎的女儿给人家做小妾,这件事的确有些奇怪。
梁储是个什么人物呢?他算是老资历了,是成化十四年的进士,此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大臣。此后更是在正德十年,成为了内阁首辅,可谓是权倾朝野。
这个人的名声还不错,拒绝和宦官合作,且心系百姓,在嘉靖六年也就是1527年才去世,寿终77岁,比伦文叙多活了30年。他去世的时候,伦文叙已经走了14年时间。
他的孙子,自然也是贵不可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伦文叙将四个女儿都嫁给了梁储的孙子梁晨,这也是在为老伦家的子孙铺路。不排除老伦家那三个仔高中进士,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三、有关于伦文叙的故事,那是非常多的。我们之所以熟悉伦文叙,主要是因为这哥们的民间传说实在是比较有意思。毕竟他是从社会最底层走出来的达官显贵。
1、靠对对联卖菜。伦文叙小的时候帮家里卖菜,白天工作,晚上看书。有一次出去卖菜的时候,他到了西禅寺,这里的和尚知道伦文叙有才,所以表示买菜没问题,但是给副对联先。
于是伦文叙抬手就写道: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这副对联实在是很厉害,两数之和恰好是一百,所以和尚将伦文叙的菜购买一空。
2、状元及第粥。伦文叙小时候穷,没什么好饭菜可以吃。每次他把菜送到粥铺老板那儿的时候,老板可怜伦文叙年纪小,所以常常将一些剩下的猪肉丸煮了免费给他吃,后来甚至天天跑老板家喝粥。
估计年幼的伦文叙就是这么保证没被饿死的,长大以后伦文叙考中了状元。再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衣锦还乡了。
这个时候他回来报答粥铺老板,并且帮老板给这粥取了个名字叫:状元及第粥。牌子打出去以后他们家可谓是门庭若市,再也不愁没有生意了。
3、伦文叙和柳先开。要说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还是这两个人的。柳先开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科考的时候,他们俩都是并列第一名。
最后就剩下皇帝钦点状元了,这个时候皇帝左右为难,所以就让他们俩以明月作为题目写一首诗,看看高低再说。
柳先开的诗是这样的: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一看就比较霸气。
而伦文叙则低调很多: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虽然低调,却也十分有气魄,而且很有想象力,因此皇帝就选了他做状元。
参考资料:《明史》
【科举功名超越王阳明、唐伯虎的佛山才子伦文叙】
明代,在佛山,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在功名上超越后世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唐伯虎。这个人就是与王阳明、唐伯虎同一时代、几乎同一年出生的伦文叙。
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也就是1499年,这三个人分别从广东佛山、江苏苏州、淅江宁波出发前往北京参加按惯例3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俗称的上京赶考,这一年,伦文叙34岁,唐伯虎30岁,王阳明最年轻,28岁。这次考试,可以说是这三个人的同台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来自广东佛山的伦文叙高中状元,王阳明虽然也是进士,却只是二甲第六名,唐伯虎因牵涉到这次考试试题被提前泄露的大案,震动朝野,弘治皇帝亲自下令彻查,在考试成绩还没有公布前被宣布落榜且被贬至县衙为小吏,后来唐伯虎耻于这个处罚,不去上任,终生穷困潦倒,与影视作品中的形像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此事,据明代官方的《明孝宗实录》卷一这样记载:
“寅赎罪。毕送礼部奏处,皆黜充役。”在这一年,本来高中状元的伦文叙,人生得意,在功名上远远超过王、唐二人,可惜,其后伦文叙任职翰林院修撰,主要负责修撰皇家族谱,不像王阳明那样文武双全,既领兵打了几场大胜仗、又著作甚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思想家之一,唐伯虎精通音律,传世的诗、文、书、画等作品数量可观,在后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反过来超过了身后名不出广东的伦文叙,尽管伦文叙的诗写得也不错,如清朝乾嘉年间顺德籍学者温汝能编的《粤东诗海》中《口占柬友》的诗句,就很有唐宋诗风:
“相思一水盈盈隔,日暮谁同泛玉杯。”
纵观伦文叙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
伦文叙出生于明朝的南海县黎涌,也就是现在的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黎涌村,他的故事至今仍是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的素材来源,一直被广东人视作骄傲和文化代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足智多谋、才思敏捷的传说。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隋至清,共产生638个状元,广东出过9位状元,5位来自佛山,在伦文叙出生的这条小村子里藏着一口古井,人称“状元井”。伦文叙从小喝的这口井里的水,在他之前的500多年,抚育了佛山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南汉状元简文会,二者出生于同一条村子。
伦文叙自幼便有“神童”“怪才”之称,身小头大,绰号“大头叙”,却因家贫失学,回家帮父母种菜、卖菜。小时候常挑菜到街上卖,有一店铺老板可怜其天资聪颖,经常买他的菜,经常以卖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佐料,免费请他吃。伦文叙衣锦还乡后,因感激粥铺老板的恩情,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人们还将他成为状元后迁居广州住过的地方改名为“福地巷”,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
伦文叙真正让人佩服的的地方,并不是他连中“会元”和“状元”,更不是他缔造了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是如何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最后考中状元,走上人生巅峰的传奇故事,而是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一个神话“父子三元四进士”。
伦文叙一共生有五子,其中长子伦以谅,乡试名列第一(解元),后中进士;次子伦以训,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三子伦以诜,17岁中举人,后中进士。以至于人们称之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伦氏宗祠的对联自豪地写着:“一门四进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杰光照后人。”
到了明朝正德皇帝的时候,颁下圣旨在他的家乡为他建牌坊,上书“中原第一家”这点还是有点让人费解,明明是在岭南,怎么不说是“岭南第一家”,皇帝怎么考虑的,还找不到相关记载此牌坊立在他家乡的村头,后来才被损毁。“中原第一家”石匾挂在牌坊上,上世纪60年代牌坊被推倒,石匾一度被用来建造猪舍、充当水塘边的阶石,80年代被人收走做石凳,由于石匾长3米,重约300公斤,难以搬运,竟被生生敲成两半。1989年,伦文叙第15代后人从澜石藜涌花30元把石匾买回南庄苏村,2017年捐赠给佛山市规划建设馆。
他的后人至今已达到数千人,主要分布在南海桂城、禅城南庄、广州、鹤山、高要、新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