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山为什么叫禅城?

佛山为什么叫禅城?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988 更新时间:2024/2/25 13:22:45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唐宋年间,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镇”。晋代,禅城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

佛山禅城,明清时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禅城区是粤剧发源地,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名胜古迹“祖庙”、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和凝聚中华武术精髓的“黄飞鸿博物馆”。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公元1499年,苏州的唐伯虎、宁波的阳明以及佛山的伦文叙,一同进京赶考。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证明这三位都已经是举人身份了。

其中伦文叙在本次科考中,高中状元,这一年他33岁。而28岁的王阳明,好歹也是二甲第六名,也是名列前茅了。

至于30岁的唐伯虎,那运气就比较差了,这哥们在路上和富家公子徐经吃喝玩乐,结果在科考中被人举报作弊,因此失去了中进士的机会,后半靠卖诗画为生,成为了著名的大才子。

三人当中,论成就,王阳明最高,因为这哥们徒手灭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又是著名的大思想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即使这一年的状元是伦文叙,可最不出名的也是这位伦文叙。自古以来,状元似乎都不怎么在民间出名,伦文叙也是这么个命运。关于伦文叙的一生,其实没啥好交代的。

一、伦文叙他们家就是读书的种子。伦文叙是海南人,在佛山读书,后来高中状元。他脑袋比较大,应该不是是吃了某鹿奶粉的问题,可能就是脑容量比较大,所以大家称呼他为大头仔。

小时候家里穷,伦文叙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而且还能读那么好,可见伦文叙真的是一块读书的料子。长大以后,伦文叙不仅勤学好问,而且擅长写对联,因此得了一个神童的称呼。

此后伦文叙虽然辍学,依旧一边卖菜挣钱,一边在家里好好读书。此后伦文叙在会试和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如愿成为了当朝状元。

可怕的是,伦文叙一共有5个儿子,其中前三个,也全都中了进士。大儿子伦以谅在正德十一年乡试第一名,正德十五年高中进士。二儿子伦以训,是正德十二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也就是这一年的榜眼。和状元失之交臂,要不一门俩状元,也是美谈了。三儿子伦以诜,在嘉靖十七年考上了进士。剩下俩儿子伦以谟和伦以谔是伦文叙的老来子,估计没得到老爹的真传,所以也就没有功名记录。一门四位进士,这在封建时代,那是无上的光荣。而且还出了一个状元,一个榜眼,这也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想要做到的事情。

可惜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少了,毕竟读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天赋高中进士的。

二、伦文叙的四个女儿嫁给了同一个人。伦文叙是状元出身,在明武宗时期担任翰林院经筵讲官,也就是给皇帝讲课。不知道他是怎么教明武宗朱厚照的,把他变成了一个非常贪玩的小皇帝。

公元1513年,47岁的伦文叙负责纂修皇室族谱,此后又担任应天试主考官,结果在回来的路上得了病,没多久就病死了。

伦文叙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但是老伦家并没有家道中落,毕竟伦文叙的3个儿子相继考上了进士,成为了朝廷命官。

值得一提的是伦文叙的女儿们,伦文叙有一妻一妾两位夫人,一共生了5个儿子和6个女儿。这6个女儿当中,就有4个嫁给了同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大学士梁储的孙子梁晨,那我就搞不明白了,伦文叙家族好歹也是朝廷命官,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不能分别成为某一个人的正妻呢?

非要4个女儿全都嫁给一个人,要么是女儿们相继去世,要么就是其中一个做妻,剩下三个做妾了。状元郎的女儿给人家做小妾,这件事的确有些奇怪。

梁储是个什么人物呢?他算是老资历了,是成化十四年的进士,此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大臣。此后更是在正德十年,成为了内阁首辅,可谓是权倾朝野。

这个人的名声还不错,拒绝和宦官合作,且心系百姓,在嘉靖六年也就是1527年才去世,寿终77岁,比伦文叙多活了30年。他去世的时候,伦文叙已经走了14年时间。

他的孙子,自然也是贵不可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伦文叙将四个女儿都嫁给了梁储的孙子梁晨,这也是在为老伦家的子孙铺路。不排除老伦家那三个仔高中进士,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三、有关于伦文叙的故事,那是非常多的。我们之所以熟悉伦文叙,主要是因为这哥们的民间传说实在是比较有意思。毕竟他是从社会最底层走出来的达官显贵。

1、靠对对联卖菜。伦文叙小的时候帮家里卖菜,白天工作,晚上看书。有一次出去卖菜的时候,他到了西禅寺,这里的和尚知道伦文叙有才,所以表示买菜没问题,但是给副对联先。

于是伦文叙抬手就写道: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这副对联实在是很厉害,两数之和恰好是一百,所以和尚将伦文叙的菜购买一空。

2、状元及第粥。伦文叙小时候穷,没什么好饭菜可以吃。每次他把菜送到粥铺老板那儿的时候,老板可怜伦文叙年纪小,所以常常将一些剩下的猪肉丸煮了免费给他吃,后来甚至天天跑老板家喝粥。

估计年幼的伦文叙就是这么保证没被饿死的,长大以后伦文叙考中了状元。再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衣锦还乡了。

这个时候他回来报答粥铺老板,并且帮老板给这粥取了个名字叫:状元及第粥。牌子打出去以后他们家可谓是门庭若市,再也不愁没有生意了。

3、伦文叙和柳先开。要说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还是这两个人的。柳先开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科考的时候,他们俩都是并列第一名。

最后就剩下皇帝钦点状元了,这个时候皇帝左右为难,所以就让他们俩以明月作为题目写一首诗,看看高低再说。

柳先开的诗是这样的: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一看就比较霸气。

而伦文叙则低调很多: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虽然低调,却也十分有气魄,而且很有想象力,因此皇帝就选了他做状元。

参考资料:《明史》

【科举功名超越王阳明、唐伯虎的佛山才子伦文叙】

明代,在佛山,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在功名上超越后世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唐伯虎。这个人就是与王阳明、唐伯虎同一时代、几乎同一年出生的伦文叙。

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也就是1499年,这三个人分别从广东佛山、江苏苏州、淅江宁波出发前往北京参加按惯例3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俗称的上京赶考,这一年,伦文叙34岁,唐伯虎30岁,王阳明最年轻,28岁。这次考试,可以说是这三个人的同台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来自广东佛山的伦文叙高中状元,王阳明虽然也是进士,却只是二甲第六名,唐伯虎因牵涉到这次考试试题被提前泄露的大案,震动朝野,弘治皇帝亲自下令彻查,在考试成绩还没有公布前被宣布落榜且被贬至县衙为小吏,后来唐伯虎耻于这个处罚,不去上任,终生穷困潦倒,与影视作品中的形像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此事,据明代官方的《明孝宗实录》卷一这样记载:

“寅赎罪。毕送礼部奏处,皆黜充役。”在这一年,本来高中状元的伦文叙,人生得意,在功名上远远超过王、唐二人,可惜,其后伦文叙任职翰林院修撰,主要负责修撰皇家族谱,不像王阳明那样文武双全,既领兵打了几场大胜仗、又著作甚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思想家之一,唐伯虎精通音律,传世的诗、文、书、画等作品数量可观,在后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反过来超过了身后名不出广东的伦文叙,尽管伦文叙的诗写得也不错,如清朝乾嘉年间顺德籍学者温汝能编的《粤东诗海》中《口占柬友》的诗句,就很有唐宋诗风:

“相思一水盈盈隔,日暮谁同泛玉杯。”

纵观伦文叙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

伦文叙出生于明朝的南海县黎涌,也就是现在的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黎涌村,他的故事至今仍是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的素材来源,一直被广东人视作骄傲和文化代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足智多谋、才思敏捷的传说。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隋至清,共产生638个状元,广东出过9位状元,5位来自佛山,在伦文叙出生的这条小村子里藏着一口古井,人称“状元井”。伦文叙从小喝的这口井里的水,在他之前的500多年,抚育了佛山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南汉状元简文会,二者出生于同一条村子。

伦文叙自幼便有“神童”“怪才”之称,身小头大,绰号“大头叙”,却因家贫失学,回家帮父母种菜、卖菜。小时候常挑菜到街上卖,有一店铺老板可怜其天资聪颖,经常买他的菜,经常以卖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佐料,免费请他吃。伦文叙衣锦还乡后,因感激粥铺老板的恩情,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人们还将他成为状元后迁居广州住过的地方改名为“福地巷”,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

伦文叙真正让人佩服的的地方,并不是他连中“会元”和“状元”,更不是他缔造了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是如何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最后考中状元,走上人生巅峰的传奇故事,而是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一个神话“父子三元四进士”。

伦文叙一共生有五子,其中长子伦以谅,乡试名列第一(解元),后中进士;次子伦以训,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三子伦以诜,17岁中举人,后中进士。以至于人们称之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伦氏宗祠的对联自豪地写着:“一门四进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杰光照后人。”

到了明朝正德皇帝的时候,颁下圣旨在他的家乡为他建牌坊,上书“中原第一家”这点还是有点让人费解,明明是在岭南,怎么不说是“岭南第一家”,皇帝怎么考虑的,还找不到相关记载此牌坊立在他家乡的村头,后来才被损毁。“中原第一家”石匾挂在牌坊上,上世纪60年代牌坊被推倒,石匾一度被用来建造猪舍、充当水塘边的阶石,80年代被人收走做石凳,由于石匾长3米,重约300公斤,难以搬运,竟被生生敲成两半。1989年,伦文叙第15代后人从澜石藜涌花30元把石匾买回南庄苏村,2017年捐赠给佛山市规划建设馆。

他的后人至今已达到数千人,主要分布在南海桂城、禅城南庄、广州、鹤山、高要、新会等地。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山老街名字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金鱼街、筷子路、京果街、西瓜路……比起其他城市以方位或城市命名街道,佛山的老街名字可以说清爽直接、别树一帜了。然而如今,随着旧城改造,各种路段的重新命名,原本的许多老街名字也只能“查找不到”了。1.隔塘大街:位于如今岭南天地与祖庙之间的一带。这条街想当年的命名可以说十分直接了,是为了纪念一位从事纺织

  • 有关薛宝钗的10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1薛宝钗胎气中带来一股热毒,须得吃冷香丸压制才可2薛宝钗项上的金锁,也嵌着八个字“莫须莫忘仙寿恒昌”与宝玉的玉上的字是一对3但是宝钗这金锁和字却是为了印证“金玉良缘”并编造说是和尚说须得与带玉的配对为了嫁给宝玉才如此做的4薛宝钗带着元春给的红麝串让宝玉看的迷住了5薛宝钗在自己和史湘云发起的诗社后对螃

  • 谁有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民间音乐类有惠洋十音、鼓吹乐、文枕琴等6项;民间舞蹈类有南门棕桥舞、九莲灯、黄石沟边九鲤舞等3项;传统戏剧类有莆仙戏等1项;曲艺类有俚歌梆鼓1项;民间工艺类有文峰宫妈祖供品、白塘俞氏纸扎等4项;民俗类有妈祖回娘家祭事习俗、延宁宫妈祖蔗塔、瑞云祖庙戏神庙会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

  •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宋时,崇阳有一县令名叫张乖崖,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且办事认真,一丝不苟,颇有政绩,深受全县人民爱戴。“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原出自崇阳,就是他在崇阳当县令时所发生的故事。一天,张偶尔抓住了管钱库的小吏偷了一文钱,连忙追问。管钱库的小吏见县令不可休止的追查到底,竟满不在乎地回答说:“老爷啊,你也太认真了,

  • 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 没有儿女是什么因果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命里无子,而且这一生为人和善处事公道,这种现象比较多,大家就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没孩子,佛学的角度是这样解释的,人今生的一切结果大部分是与过去生中累世的夙业有关,前世中的因果,没有轮到结果或报应,今生显现结果。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年少因果老来报,老来因果来世报,不是不报是时候

  • 求佛山祖庙传说的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其实我觉得楼主说的应该就是祖庙著名的“tang人石”。前两天的佛山日报曾经解释过,电视台的“佛山故事”也介绍过。大概是这样的:北帝庙里有一块著名的石头,叫“剐人石”。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小孩天生口吃,家里很穷,他的妈妈只能给地主干活。有一次,地主丢了一只鹅,他以为是那个小孩偷的,就找到他对他说:“你今

  •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整个典故的地点在哪里 30分钟内完事有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登基后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

  • 我是非遗产传人 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住在一个很破的窝里,后来生下两只小老鼠,生活更苦了,有一天老鼠爸爸找到一些米,把它放到一个角落里,想存着为一家挺过这个难熬的时期,有一天最小的那只老鼠太饿了,在角落里突然找到了这些米,就偷偷吃了几个之后回到自己的地方睡觉了,之后又陆续偷偷吃了几次,这些都被鼠爸爸看在眼里,过了几天鼠爸爸到角落里一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单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6个):台州市杭州市余杭区诸暨市江山市武义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必然性和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

  • 还有小时候过年放鞭炮的记忆吗?有没有过有趣的故事来分享一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起初玩鞭炮是好奇,后来胆子原来越大。就寻求刺激!把鞭炮拿手里,点燃后等到快要爆炸的时候再扔出去。结果有一次鞭炮拿在手里,点燃了,小伙伴又在一旁打扰了一下。结果鞭炮忘记扔出去了,在手里就爆炸了还好威力小,手炸黑了!痛了一会就没事了。小时候,玩具也少。春节炮竹就成为我们的玩具。看到别人家放鞭炮,就和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