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甘肃天水中华伏羲文化旅游节!祈福祭祀!古老而又庄严、在甘谷、武山、秦安地区羊皮鼓祈福庙会!农村秦腔表演、迎神议式、请神、安神、送神、都有几千年历史文化。
“人生大舞台,戏剧小舞台”,清朝皇帝和他的家人们过着怎样的的“戏迷”生活?
清代的宫廷戏曲演出,是皇帝嫔妃的主要娱乐形式,不可或缺,他们设立专门机构、搭建各种戏台、专人为其撰写剧本,其中以乾隆、光绪两朝最盛。
我对清宫廷戏曲发展只知皮毛,现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足之处望诸君谅解:
一、清宫廷的戏曲机构皇帝要看戏听曲以自娱,皇宫里当然就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
满人入关前不太懂这个,所以清初,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教坊司制度,康熙时设了南府;雍正朝废除乐籍,不再用女乐;乾隆最会享受,不但设立乐部,从江南挑选伶人充当教习,还设立“内学”、“外学”;到了光绪时期,宫廷演戏十分频繁,直接招收民间戏班子进宫演出,每次赏银数以千计,非常败家。
二、戏曲内容和剧本最受皇帝娘娘们欢迎的剧多以历史演义为主,主要有这几出:唐僧取经的《升请宝筏》、目连救母的《劝善金科》、三国时期的《鼎峙春秋》、杨家将的《昭代萧韶》以及平南唐的《铁旗阵》,这些都是大戏,多为10本、240出,就和电视剧一样,很能打发时间。
当然,除了这些最热门的戏目,还有一些固定的节目,比如春节期间演出的《喜朝五位》,喜庆节日宴会上表演的《太平王会》,每次作为开场首秀的《万载同春》、《万民感仰》,以及持灯表演的《万年如意灯》灯戏等等。
内容以祥瑞为主,角色多,排场大,总归是体现歌舞升平、千秋万代的样子。
三、表演时间与现代的“八点档”不同,如果是节庆日戏曲演出,据升平署档案,一般早上7点开始,到下午3、4点结束,有时会延长到6、7点。
四、戏台的种类紫禁城那么大,大大小小的戏台当然有很多。
保留至今的有乾隆年建的宁寿宫畅音阁戏台,漱芳斋(没错,就是《还珠格格》里的那个)室内室外两个戏台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拆除的,如储秀宫的、寿安宫等等,非常之多。
为了营造最佳的观赏和视听效果,除了一些室内小戏台以外,室外的大台子,无论水池上还是陆地上的,都非常注重聚音效果,结构装潢更是美轮美奂,极其讲究。
还有几座是占地极广的三层大戏台(比如畅音阁那座),其大小有普通戏台9倍,猪如九九大庆这种重要庆典就使用三层台演出。
总之,清代皇帝贵族们入关之后受汉文化的熏陶,也是十足的戏迷,为了满足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观赏需要,清宫廷三百年,没少在这上面费工夫、花时间,所耗人力财力更是难以计数。清朝的皇室贵胄,包括皇帝本人,并不能向普通人一样,天天随意的出入皇宫,来到民间游历玩耍,尤其是皇室的女人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皇宫大院之内待着的。
皇室贵胄不能天天像普通人那样享受民间的市井文化,大部分都是每年有组织的集体出去某地游玩一次或两次,而说到古代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化。
普通百姓可以花钱去专门的戏曲院欣赏,那么皇帝,皇室人员却不是这样,一般他们会把比较知名的戏曲班主请进皇宫专门的娱乐场所搭建舞台,专门的演给皇室人员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