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个精彩故事,蕴含了许多心理、哲学、兵法等方面的道理。从不同方面都可解读。
但双簧要演好,正反派都要够劲。
两人的思想境界其实相差不多,都是用智慧约束冲动的理智型人物。
也只有彼此半斤对八两,才能把戏演下去。
双方任何一个换成冲动的猛将型人物,做事不过大脑提刀就要砍人那种,
这事就很难演下去了。
2、两人彼此要透彻地了解洞悉对方。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非常了解对方脾气、秉性的。
诸葛亮算准司马懿本性多疑,一定会想得太多,多虑者必胆怯,断不敢贸然冲进空城。
如果换成许褚、夏侯式的猛将,估计马都不会停,一秒都不犹豫,
就会直接冲上城楼,先杀个痛快,然后来个焚琴煮鹤。
这个妙计必然失效。
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印象就是,绝对谨慎从不弄虚作假。
他自觉聪明地认为诸葛亮这样性格的人,一生浓眉大眼的人怎会耍阴谋诡计呢。
玩也要玩阳谋呀。
司马懿的自负、多疑、自以为是,恰被诸葛亮利用了。
显然,空城计故事里的诸葛亮,计谋是高于司马懿的。
3、司马懿的自负固执。
司马懿军中肯定有头脑简单、胆大如斗的属下。
但凡有一个人建议,带小分队杀进去探个究竟。司马懿同意的话,诸葛亮也玩完了。
但司马懿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城中必有诈。
他不允许也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给诸葛亮一个逃生的机会。
这故事当然只是故事,破绽颇多。历来主要疑问有三:
1、司马懿派狙击手狙杀诸葛亮行不行?
2、司马懿派一支敢死队冲进去一探实情究竟行不行?
3、司马懿围而不打,困住诸葛亮个把月行不行?
不论哪种方法,都可避免中计减小自己的损失。寻常人都能想到的解决方案,聪慧善谋的司马懿会想不到?
只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太精彩,人们从情感上都相信这就是真的。
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把司马懿贬低得不像正常人。
借用鲁迅说“孔明多智而近妖”的话,空城计贬低司马懿“仲达弱智而似傻”。
我们听个精彩的故事就好,万不可当真,这事细琢磨是经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