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一败涂地"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一败涂地"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956 更新时间:2024/1/18 21:54:06

【成语】:一败涂地

【拼音】:yībàitúdì

【解释】: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长(秦代制度,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亭长,像是后来的保甲长、村长一样。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骊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刘邦是个有智谋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会被治罪。于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乡,现在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当时秦二世残暴,陈胜的起义军攻下了陈县,那里的县令想投靠陈胜,但他想做领导,他的手下劝他去把刘邦帮忙,他答应了。当刘邦到城外时,他却反悔而且下令关城门要杀两个手下,刘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调动城内的老百姓杀了县令。后来老百姓都推举他做县长,刘邦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在沛县正式起义了。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火树银花"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火树银花"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火树银花”是什么意思?“火树银花”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

  • 成语典故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古代四大刺客之一,“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令人发指”的意思,是指头发都竖了起来。这个成语典故,是形容一个人的行动,让一些人非常的愤怒和痛恨。那“令人发指”的典故出自哪里呢?主人公说的又是谁?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令人发指”的典故,出

  • 成语"呆若木鸡"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呆若木鸡”?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呆若木鸡【拼音】:dāiruòmùjī【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成语故事】: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

  • 成语"奉公守法"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奉公守法"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奉公守法”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奉公守法”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奉公守法】故事的主人公: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奉公守法】是什么意思?奉:奉行;公:公务。奉公

  • 历史文化探索:因材施教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自《论语·先进篇》。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时期,

  • 成语"泰山压卵"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泰山压卵"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泰山压卵”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泰山压卵”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时期,虽然是三分天下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但是上层文化的一些东西还是有发展的,整个三国时期就有很多成语被发明了出来。其实成语也就是古人一种简化表

  • 成语"赤膊上阵"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赤膊上阵”?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赤膊上阵【拼音】:chìbóshàngzhèn【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成语故事】:赤膊,不穿衣甲。比喻作战毫无掩护或不讲策略。《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

  • 历史文化探索:如释重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释重负,释:放下;负:负担。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愉快)。那么典故如释重负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1、如释重负出处出自《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2、如释重负的典故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chou)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

  •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退避三舍”?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退避三舍【拼音】:tuìbìsān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成语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

  • 成语"旁观者清"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旁观者清”?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旁观者清【拼音】:pángguānzhěqīng【解释】:当事人被碰到的问题搞糊涂了,旁边观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成语故事】:“旁观者清”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对同一事物,旁观者比当事人看得更清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