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大家熟知的古代文字。清朝末年的时候,在安阳居住的村民挖出了甲骨文,甲骨文的发掘使得殷商废墟考古的工作火热起来。然而,甲骨文中的一些描述是让人心慌恐惧的,这就是殉葬和人祭。
人殉,又被称为陪葬,是把活人直接封在棺材里面,与死人一起埋葬。从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得知,在夏朝,一些贵族和王室的墓地里,殉葬的规模是惊人的的。到了商代,规模更加扩大。
殷墟墓地里一共发现了13个大墓地,这些墓地里有许多陪葬的人,每一个墓主人的陪葬者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这个风俗,在那个时候是很寻常的,在中原地区更多。
人祭又叫牺牲,就是一些贵族群体里,后代用杀人的方法来祭祀他们的祖先的活动。在殷墟里面发现的主要是一些排葬坑,宫殿区域里面也有这样的分布,人数也不统一,每个坑里人数从几个到十数个不等。
在1974年的考古调查中,专家发现的一个祭祀坑里面,殉葬的人数就达到了四千多人,这些人主要是被抓住的外敌俘虏。在商代的卜辞里面,也提到了这件事,这些战俘主要用来祭祀将领。
商朝用活人陪葬或祭祀,极有可能是古代人觉得,死人的魂魄和活人一样,都需要吃东西,因此,殉葬就是子孙为前辈报恩的一种方式,祭祀就是将人作为吃的东西,并且还采取身体和头分开殉葬的方式。由此看出,古代个吃人的时代。
甲骨文记载的是当时的风俗文化的反应,商周当时喜欢人殉,又被称为陪葬,它就是把活人直接埋在棺材里面,与死人一起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