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了,为什么政治中心大多还在北方?

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了,为什么政治中心大多还在北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97 更新时间:2024/1/24 14:00:46

政治中心从来是要考虑战争便利性,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改朝换代战争是自北南收取天下,所以大部分朝代也都是考虑面南背北,即便有南方来敌,也能处于优势。

而经济中心考虑的是交通便利性,原材料便利性,务工便利性,你想想东北冬季那么漫长,一搞就是大雪封路,零下二三十度,在当时,开不了工,发不了货,太耽误事,人都要吃饭,开支不变,效率低。商业难移是必然的。

从地缘来讲,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来自于北方,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重中之重,以当时的交通和信息传递方式,政治中心不能过于遥远。

古代上朝时没有普通话,全都是方言,皇帝能听懂吗?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看来,我们的很多读者为古代皇帝真是操碎了心!

那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古代帝是如应对各种方言的。

中国幅员辽阔,口音杂异,村村有方言,市市不相同,远的不说,清朝的皇帝,都是满洲的后裔,就是东北三省那一旮沓的,如果皇帝都操着一口东北腔,那大殿之上估计天天上演二人转,想想都酸爽。

其实,我们真的想多了,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已经完美解决了。

清朝的时候,皇子皇孙们从5岁就开始接受残酷的宫廷教育,要接受满、汉、蒙、藏四种御教,要掌握4种语言,而我们现在小学三年级才接触英语,是不是有一种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

但是,全国方言千百种,光学会满、汉、蒙、藏也不管用呀,怎么办呢?

很简单,制定“官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这个事儿,从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从西周一直到宋朝的两千多年间,都是以洛阳地区的语言为官方语言,(河南人眼泪汪的,“卧骄傲呀”)

而到了元代,经济中心向北京一带发展,官话的标准就由中原音逐渐改为北京音了,到了明代,标准音就有了很重的南京音北京音特点,明清时期,朝廷官话就和现在的普通话很像了。

1867年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提到:“官话作为口语媒介不只是属于官吏和知识阶层,而且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民众”。明初朝鲜人的汉语教材《老乞大》、《朴事通》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

元末明初朝鲜汉语课本《老乞大》

皇帝怎么才能听懂大臣说的话呢?

首先,皇帝的交际圈其实是比较窄的,能经常和皇上说上话的人,就那么几个,要么是和皇帝一个地方的人,方言相同,要么是长久陪伴皇帝的人,这些人能完美的掌握官话,问题解决了。

其次,如果是新任职的官员或者是要觐见皇帝的外地官员,需要到六部之一的礼部参加演礼,主要内容就是基本的礼仪和官话培训。

遇到大神级的皇帝,语言问题就不是个事儿。康熙就是一个牛人,《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三省语音、朕悉通晓、观人察言即可识辨。

再说了,要想在官场混下去,混的好,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必须学好官话,不然会被人小看的。

第三,最难懂的应该是南方的语音,雍正对闽广官员带着乡音的官话上朝非常反感,还因此怀疑他们的做官能力。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判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工晓乎?”所以,雍正要求福建、两广建立正音书院,聘请官话教官,童生、秀才、举人要在八年内学好官话,否则就不准参加考试,官话直接和乌纱帽挂钩了,一声令下,全国掀起了学习官话的热潮。

清高宗乾隆

有人就因为方言出事儿了

清朝初期,官场上频繁出现“冒籍”现象,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高考移民”,和我们现在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清朝时,江浙地区化程度高,直隶地区相对差一些,朝廷就在中举人数上对直隶地区进行照顾,当时的户籍制度相对松散,有的人家就钻“易地考试”的空子。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乾隆专门设立了一个“审音御史”,一是听参加考试的举子的口音,杜绝“易地考试”,二是听新晋官员的口音,杜绝回家乡当官。

乾隆二十四年,浙江绍兴府通判张廷泰走关系,得到了面见乾隆的机会,乾隆首先问张廷泰的籍贯,张廷泰说是顺天府(今北京)人,乾隆脸色就变了,张廷泰的绍兴口音被乾隆听出来了,就把审音御史叫过来“奏对履历,为时无几,尚能辨其语音”,意思是,几句话我就能听出来他是南方人,你这个审音御史是干什么吃的,绍兴人怎么能当绍兴通判。然后一道圣旨,将张廷泰调到福建任职,罚了审音御史三个月的俸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郑州,为何感觉它很年轻呢?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最近郑州成为特大城市的消息刷爆网络。2018年郑州市GDP总量首破万亿大关,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与此同时,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种种数据表明,郑州已经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关于郑州,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年轻,发展速度很快,之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郑县”,仅仅70多年时间便跨

  • 郑州在历史上的名字叫什么?是古都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郑州又称商都、绿城。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今郑州商城),商朝自此开始迁都。扩展资料在中国历史

  • 郑州古代有多繁华?为什么能名列八大古都之一?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通常来看,判断一座城市有没有古城韵味,至少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大家的心理认知,即古都是否和有影响力的特定朝代联系在一起;二是古都的遗存物,尤其是遗迹是否大量存在,这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关于古都,以前我们有“四大古都”“五大古都”的说法,后来又衍生出“七大古都”。这“七大古都”分别是西安、南京、北京、洛

  •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一个朝代是在洛阳开创?都是以陪都的身份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商汤开国定鼎洛阳;东周一直都于洛阳;西汉高祖刘帮开国于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亦都于洛阳;魏文帝曹丕都于洛阳;晋武帝司马炎都于洛阳;隋文帝杨坚也是都于洛阳的;西周经周公卜洛后周成王时代即已迁都于洛阳,而不是陪都!以上这些朝代不知道算不算开创?什么样的王朝帝都才算开创呢?在中国历史上,两汉之强盛,开疆拓土

  • 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为什么是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关中平原,又有800里秦川之称。孕育着周,秦,汉,隋,唐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关中平原之所以被历代皇帝选为定都之地。首先在关中地区南依秦岭有大散关控制入蜀通道;西靠陇东高原,北靠黄土高原。东临黄河,有潼关天险,西南有武关;此用武之地,东控汴洛,如西汉刘静(娄静)向汉高祖建议:关中居四塞之地,居高临下,以

  • 民族音乐的三大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1、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

  • 考古学要具备什么素质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考古学比较研究的五个层次比较研究适用的范围极广,只要是两种以上的文化,不管是对文化的整体,还是对文化中的某项因素,都可以进行比较。可以对照中与外国的文化,也可以对照中国境内的不同文化。我觉得,在中国考古学范围内展开比较研究,不妨分为下列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原地区各文化的比较研究。这里说的“中原

  • 初一上册历史第5课的知识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人教版第5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铸造业(1)在原始社会末期,(2(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4)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5)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

  • 西周初期镐京与洛邑的关系是什么样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镐京和洛邑同是周朝国都,只不过是一个老家,一个新家。镐京所在地是周朝龙兴之地,周人在这里出发向东突袭商朝,周武王得胜后,仍旧定都镐京将新占领的地区分封给其他功勋作为封地。镐京地处西边,不利于周朝对东方的控制,周武王有意在东边洛水、伊水之间营建新都。周成王继位后,原商朝遗民在武庚的鼓动下联合周王室管叔

  • 什么叫金文?它对研究商周历史有何重要作用?(概括就行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