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前提有问题,那就是目前只是对个别个体做了基因检测,只是得出了商王族可能是Q,周王族可能是N的推论,并不是最后的定论。
如果假设上述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也表明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古中国人主要以文化而不是血统来区分不同的人群,例如在周灭商后,不但分封了大量同姓的诸侯,也分封了大量异姓诸侯,这些诸侯都遵守相同的礼制,并不因血缘的不同而不同。
比这个问题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恐怕是商人周人起源自何处,这就牵扯到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这个只能依靠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来回答了,目前在科学上回答不了,处于各说各话阶段。
商代的祭祀舞表现形式有哪些
据史料记载,商朝最重要的祭祀乐舞是《桑林》,它是商裔祭祀其玄鸟图腾和先批简狄的乐舞。我国古书《左传》记有一个故事:公元前641年,商王室后裔宋襄公在楚丘为晋侯举行盛大的宴会,晋侯提出要看宋国祖先的传统乐舞《桑林》。商代的“傩”亦作“驱傩”、“大傩”,是古代“傩祭”
仪式
中的一种舞蹈。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商代形成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乐府杂记》载:“用方相四人,带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傩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假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十二神)及大队由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瞅,以驱逐“疫鬼”。舞时,有音乐伴奏。宫廷举行这种仪式由太常侍主持。后傩祭逐渐变化,转向娱人,最终纳入戏曲。2商代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风俗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