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古代饮食(实在太长了……我节选了一小部分……)原文连接:食物: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A、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B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C麦,大麦多。D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E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F南方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G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其贵族之饮食。有六谷、六牲、六兽、六禽、六清(饮品)、庶羞(补品)、八珍(药膳)、五齐、七醢〔hai3肉酱〕、七菹〔zu1腌菜〕、三腩(麋鹿麇)等。其鱼物、互物、腊物,均有长官掌之。其食以时,其会以宜。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他们做为锅使用。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当时叫做“羹”,这是最早的火锅。但那时侯没有现在所谓的盐,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饮料:茶成为饮料,“闻于鲁周公”。表明饮茶始于春秋战国。三国陈寿的《吴志韦嚼传》中“以茶代酒”的典故,认为饮茶始于三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中,提出我国饮茶始于魏晋。但从西汉王褒《僮约》中要家僮煮茶、买茶、净具等茶事活动来看,可见自秦至汉,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饮茶之风已逐渐流行开来。而巴蜀地区,饮茶更早,应始于秦代。晋人江统《酒诰》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以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可见最初的酒是剩余米饭经自然发酵而酿成的。商代出土文物中,酒器占七成。商代甲骨文里,还有酒精中毒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百酒杂陈,谷物酿酒工艺愈趋高超。《吕氏春秋》中有越王勾践在会稽卧薪尝胆时,曾把酒倒在江中,百姓喝了勇气陡增的故事,可知当时绍兴已产酒了。零食:泡菜算不算……那时据说有了,修长城的建筑工人怕蔬菜变坏,所以就发明了泡菜……:p实在喜欢那时候的话,饮食马马虎虎也能将就了……不过要提醒诸位男猪脚的是,那时候的酒根本就是芦柴汤!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莲即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其发现汉墓有大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粮食有稻、小麦、黍,粟,大豆,赤豆,麻子等:蔬菜瓜果有芥菜,葵、芋、姜、笋、藕、菱角以及梅、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等;肉食品属于兽类的有黄牛、绵羊、狗、猪、马、兔,梅花鹿;属于禽类的有鸡、野鸡、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喜鹊、麻雀等;属于鱼类的有鲤、鲫、、刺鳊、银鲴、鳜等。此外,随葬的食品和饮料还有鸡蛋、各种饼食和酒。烹调时使用的调味品有盐、酱、豆豉、糖、蜜、曲、醋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饮料:茶。酒,但是很浑浊,度数很低。(有位写玄幻的大人回到三国去造酒呢)零食:开始利用腌制的方法保存水果。假如猪脚在《礼记曲礼》版饮食礼仪养成课程结束前还没有饿死的话,倒也是可以去走走的……8.食物:唐宋元: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如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代表唐代的是烧尾宴。这一时期的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中档为一般官吏日用菜,低档为市民普遍用菜。高档菜如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所列的58种菜肴,以及唐玄宗时奸相李林甫家所用甘露羹、唐懿宗同昌公主所食“消灵炙”、唐玄宗请安禄山所食野猪
更多文章
汉朝传统的食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汉朝饮食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孙文曾说:“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
郑州商代遗址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为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又称汤、成汤)所建的亳都;位于郑州市管城区和二七区一带,占地约2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6世纪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市区内最早的都城遗址。该遗址分宫城、内城和外城,出土大量青铜器,至今保存几段约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发现于1950年。1952年1
商朝人在饮食上偏好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据武汉视防的专家介绍,以下几种饮食偏好对视力影响较大:(1)常吃甜食(包括各种甜饮料)对视力影响大a.甜食在体内代谢的产物是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与体内的钙、铬等微量元素结合,从人体排出,导致钙、铬等微量元素缺乏。b.过多的甜食会使身体的血糖升高,易引起眼球的房水和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当房水渗透压高
1 举例论证商周雕塑艺术的艺术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1)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图样简单造型有意思很多反映祭祀等活动字体为铭文。国家为了庆祝诸如出征、胜利、求雨、婚嫁等某一件大事,往往用鼎进行祭祀,并逐渐演变为国家社稷。2)“鼎”是一种古代炊器,用以烹煮和盛放肉食等。商周时,国家为了
商代的代表性文字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遗址殷墟中有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
对夏商周时期文明的感受 不少于1500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①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对“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学习,得知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足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④通过学习商鞅变法,
盘庚迁都对商朝发展有何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盘庚迁都是殷商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其实,盘庚只是把国都又迁回了商汤的故居。因为商汤建立殷商之后,原来的“商”地成为供奉祖先所在,而不是国都了。因为商人“盘游无度”,就是喜欢到处跑。从商汤到盘庚,可以考证的迁都就有5次(有的说是8次),足见殷商迁都之频繁。那么,盘庚迁都对上朝发展有何作用?诸侯又来朝拜我
从商朝到西周青铜器的外观和用途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西周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从形制到用途均继承了晚商青铜器的特点,学术界在给青铜器分期时也常会将这两个时期划在一起。非要说不同的话,就是重要的酒器爵的大量减少和消失是从西周开始的
商代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
请问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各个诸侯国的语言与文化相同吗?与今天世界各国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春秋战国几百年时间,一个国家的差距都很大。语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春秋的重耳,战国的苏秦都是跑过天下的,不可能去一个地方学一种语言。但肯定是有方言的,类似什么上海话啊北京话啊。文化业必然不同,这主要和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有一定关系把。齐国人沿海,有很多盐商,所以重商;鲁人重礼;秦人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