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各位的回答后有了自己的见解。
周朝的宗法制其实就是贵族内部对爵位的继承制度,礼乐制其实就是对贵族和平民的行为规范,是对全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平民行为规范的统一和约束。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内部权力的有序交接,宗法制和礼乐制标准化了天下所有贵族的行为规范和统一语言,为全天下人创造了共同行为准则和共同的礼仪标准以及共同的语言范本,从而保障了天下人的认知统一,也奠定了大周王朝分而不散始终都是天下归一的格局。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周时期以嫡长子为继承制,它起到了多大作用?
西周为什么要选择嫡长制度呢。
因为武王伐纣后,开始分封天下,武王又在反思商纣是怎么灭亡的,周朝应怎么吸取的商纣的教训呢。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商纣王除了听信女人话,轻蔑对祖先的祭祀,昏庸无道外,还对同宗的弟兄不加进用。商王为什么不加尽用自己的兄弟呢,因为商朝是兄终弟及制度。王位在兄弟们之间传递,这些兄弟都是商纣王的潜在对手,怎么能重用呢,再加上因为兄传弟制度在商王朝曾发生九世暴乱。由此可见,兄终弟极制度不适合周朝。
武王决定使用嫡长子制度,什么是嫡长子制度,就是父亲与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嫡长子。然后再生下的儿子,叫次子。父亲与妾生的儿子,无论年龄大长出生先后,都叫庶子。只有嫡长子代表着家族的血统,叫正统。家族的王位与财产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叫嫡系。正统和嫡系叫大宗,次子与庶子叫小宗。武王在生命的最后立自己的嫡长子诵为继承人,也就是周成王,而他的兄弟周公旦只能协助成王执政。
那这种嫡长制度在周朝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巩固政权。武王正室的妻子是谁,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姜太公的封国是齐。这等于与齐建立了同盟地位。因为传位给姜太公的外孙子,所以齐国会全力维持周朝的政局。假若传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那么齐与周公旦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齐有可能会征讨周朝。从此后世的皇帝正室都是朝庭势力最大的家族,为了是婚姻联盟。包括刘邦的吕后家族,朱元璋的马皇后都是在当时都是有势力家庭。所以嫡长子制度等于为后世王朝找到政治同盟的基础。稳定传世。一个王朝的稳定与王位继承人候选人多少有很大关系。因为嫡长子就一个人,而兄终弟及制度,在理论上讲,只要是老皇帝的儿子都有继承权,这是平等传位制度。大家都在抢这个王位,那么每个出发点就不一样,只要有继承权人的就盼望,在王位上的人早死,好轮到自己。所以容易发生暴乱。王族内部屠杀血腥,为了王位继承没有任何感情。确定嫡长子制度后,大家都没有想法,都会协助执政者,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礼法。之所以不再兄终弟及,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是除了平息政治斗争,还有礼法的建立。王国维先生在《殷商制度考》中写道:兄弟之情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兄弟之间常有争位的事情发生,因为兄弟之间不如父子,这是人性。还真是,我们对自己的父亲念念不忘,而同辈兄弟之间,感情那就很轻了,取妻生子后,能相互说话就不错了。我们笨脑子想想,王位传给兄弟,他还能每年充满感情祭祀你。嫡长子该享受什么的礼法都明确写在铭文中,让天下共同守着。春秋,孔子大声疾呼的礼乐崩坏,就是约定嫡长制享受的东西,庶子们享受了,这是乱世的开始。以上三点,只是总结了嫡长子部分优势,周朝在建国之初就实行了嫡长子制度,所以才创立了八百年基业,如果没有嫡长制度会几世而亡,我们不知道,感谢周朝为我们带来宝贵的政治遗产。
但我们对嫡长子制度确实没有好感的,因为嫡长子,就是一个傻子,也要继承王位,使后世出现许多让人呆昏皇帝,难道这些读书人脑子都读坏了吗,对一个笨蛋皇帝三叩九拜,任由他摆布。其实不然,至少嫡长制度带来政局的长期稳定,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天下不会乱,如果天下大乱多少人会生灵涂炭,多少人饿殍千里,政局稳定是一切的根本。在当代还在实行兄终弟及制度沙特阿拉伯,每一次换届都是血雨腥风。现在他们也改变了,彻底的否定兄终弟及制度,我们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否定这种制度。
参考书目《尚书》《先秦诸子》易中天著
《殷商制度考》王国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