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常参官”如何上班?他们怎么考勤?

古代的“常参官”如何上班?他们怎么考勤?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47 更新时间:2024/1/13 13:44:13

古代官职大体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统知府。

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中央官,古代一般称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以别于地方官和差遣外出之官。宋代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轻之官为京官,而以“常参官”为升朝官。宋神宗元丰改制后,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每日参见皇帝,为“常参官”。

那么,古代的“常参官”是如上班的呢?关于他们的工作考勤又有怎样的安排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公职人员的考勤制度。

从史料中可知,古人上班的时间远比现代人早得多。《诗经》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妻子催促床榻上的丈夫起床,并叮嘱丈夫公鸡已经开始打鸣了,东方也出现了日出,上朝的同僚已经开始忙碌了。由此可见,至少从东周时期开始,古人便开始遵循“起得比鸡早”的工作时间了。

我们知道,公鸡打鸣与日出多发生在卯时(上班点卯也是因此而来),也就是清晨五点左右,所以,古人的上班时间是相当早的,比现代人早了几个小时。当然,既然古代公职人员上班比较早,古代朝廷亦会较为人性化的调整他们的工作时间,让他们早早下班。

以清朝举例,春夏两季天气较好,所以,大臣们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即可下班,而到了天气较糟糕的秋冬两季,官员的下班时间则调整至三点左右。很多朋友认为,古人上班早下班晚,工作时间极长,这是一种谬误。白居易虽然说过“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这样的话,但是,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古代的交通条件糟糕,官员下班赶不上通勤车,衙门离家又非常远,所以,徒步回家时刚好入夜。

古代官员上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会。在京城,皇帝每天都会办一场早会,鲜有例外。每个清晨,官员们都会毕恭毕敬地整齐站好,等候皇帝“开会”。从规模上来看,朝廷进行的早会属最高级别的国务会议,有资格参会的无不是“六部九卿”一类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

通常来说,这场早会有两项“会议内容”:一是皇帝对某事做出方针,大臣们对此提出建议;二是大臣有重大事宜,需请最高领导人皇帝批准。因为,每次的会议内容不确定,所以,早会进行的时间也是未知的,通常会在辰时结束,持续三到四小时。

可以说,除了某些贪玩的皇帝造成“君不早朝”的情况外,大部分皇帝都兢兢业业地进行着早会。

每天辰时退朝后,官员们通常会来到宫门外,吃些皇帝替他们安排的早餐,随后,返回自己所属的衙门进行办公,根据皇帝的方针完成要务或日常工作。通常每个京官都是如此,几乎没有例外。地方官的安排与京官大体相同,所以,笔者不过多赘述。

古代的考勤体制完备,对于那些不遵守考勤制度的官员,朝廷还有一套严格的处理办法。就以“迟到早退”这种现象来说,朝廷的要求就非常严格。古代官员讲究“清、慎、勤”,而“勤”是每个官员的必备品质。

这里,就以明朝为例,某个官员若迟到一天,则要挨20小板。倘若累计满三天,便在原本20小板的基础上再加“一等”。如果一个官员太过懒散,累计迟到超过二十天,那么,等待着他的将是一百大板。不同于影视作品中表现的,真实的“一百大板”可不是细皮嫩肉的官员所能承受的,多半会要人命。

为了防止迟到挨板子,明朝还发生过一起高官坠河淹死的惨剧。

当时,把持朝政的魏忠贤为防京城失火,所以,禁止皇城内点路灯,还禁止官员上朝时骑马或乘轿。春夏秋三季还好,冬季天亮较晚,没有路灯的皇城伸手不见五指,所以,百官在上朝时都是摸黑前行,经常会发生撞墙撞人的情况。

某天,一个家里住的比较远的官员起床晚了,因为害怕挨板子,所以,一路上摸黑小跑。当时,天空正下着大雨,路面湿滑不堪,再加上,视野极差,这名官员竟跌了一跤摔进河里。可惜的是,这名高官不通水性,雨声又掩盖了他的呼救声,当天光大亮有人发现他在河里的时候,这名高官已淹死多时。

除了明朝之外,其它朝代对于迟到旷工等考勤问题的惩罚也很有意思。例如:在唐朝时期,迟到的官员需要缴纳罚款,唐玄宗时期无故“旷工”的官员会被罚一季俸禄。因为迟到一次而被扣三个月工资,唐律之严可见一斑。清朝时期官员旷工会被革职,例如:乾隆时期给皇孙当老师的钱在上,因连续缺勤多日被革职。

相比于古人的考勤管理办法,现代考勤管理办法相对宽松得多约束力也更强,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巫蛊之祸导致“妻离子死” 汉武帝晚年真的糊涂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了解:巫蛊之祸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晚年为何会发动“巫蛊之祸”,以至于自己“妻离子死”?汉武帝是糊涂了吗?公元前90年,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汉武帝刘彻在冷清的未央宫中忽然从梦中惊醒——他又梦到了去年被迫在湖县自杀的太子刘据。他回忆起这个从小及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长

  • 明将周遇吉是什么人?“宁武屠城”又是怎么回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在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路上,他曾在山西宁武关与明军有过一场激战。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明史》: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这是“宁武屠城”时,《明史》记录的明末名将周遇吉的死前的英勇壮举。既然说到宁武屠城,必然要提到李

  • 历史上著名的“酎金夺爵”事件,一百多人被削去爵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一百多人被削去爵位,这是怎么一回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西汉元鼎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2年,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汉武帝刘彻下旨,将一百多位侯削去爵位,同时丞相赵周还被逮捕入狱,最终自杀身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酎金夺爵”事件,也被称为“酎金失侯”。这些侯爵大多是西汉的功臣及其后裔

  • 古代皇帝赏赐给大臣的“胙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皇帝们日理万机,但和大臣们之间的交流和保持君臣的关系很重要,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赏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对皇帝来说,金银珠宝加官进爵这种赏赐都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况且赏赐这些东西,只能是物质上的奖励,并不能达到帮助皇帝分辨大臣们忠心与否。这时候,一个特别的赏赐也就应运而生。胙肉

  • 管仲是什么人?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如何做到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一般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管仲号称华夏第一相。此人乃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先是辅佐公子纠的,后来由于鲁国兵败,迫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的

  • 明朝明令禁止青词 嘉靖晚年为何会重要“青词宰相”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对嘉靖皇帝和青词宰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时期的清词指的是什么,嘉靖晚年时期为什么会重用青词宰相?嘉靖是老糊涂了吗?明代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皇朝,在明代三百年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别具特点的皇帝比如明宣宗就有绰号“蟋蟀皇帝”,明英宗是明代历史上第六任,第八任皇帝,

  • 李昉一生政绩平平,却能得到谥号“文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文正”是古代文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统治者一般不会轻易,将此谥号赐予别人,也就显得尤其珍贵。所以那些拥有“文正”谥号的人,基本都是对国家极其有贡献,以及深受文人敬仰的对象。比如魏征、范仲淹、曾国藩等人,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些人也深受后世敬仰。但要是提

  • 西汉一侯爷曾被人贩子拐卖十几次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拐卖人口,在中国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就是非常严重。在蓄奴成风的西汉,大户人家往往拥有众多奴婢,一些从人贩子手中购得的男童女童,日后或成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或称为伺候主人的婢女,活得非常艰辛。西汉初年,河北清河观津有一户姓窦的寒微人家,家中有两儿一女,依次为窦长君、窦氏、窦少君。后来,汉廷选美,窦氏以

  • 刘邦和项羽的死亡共同点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兵败身死,时年三十一岁。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不治而崩,时年六十二岁。这对乱世对手,在相隔七年后黄泉再见。刘邦出身平民,从一个小小泗水亭长,到沛公,到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了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开国皇帝,后因箭伤而死。项羽出身贵族,靠江东八千子弟起家,发动会稽起义,后

  • 汉文帝为何害死异母弟弟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刘邦有八个儿子,结果死的死,亡的亡,等到吕后势力彻底垮台时,只剩下了四子刘恒和七子刘长。刘恒被周勃、王平等人迎立为皇帝,即汉文帝。文帝六年(前174年),身为淮南王的刘长因犯下谋反、僭越等多种罪名,论罪当死,大臣们也劝文帝依法办事。对刘长的同党,文帝二话没说,斩尽杀绝。但是,文帝没有杀刘长,只是“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