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而后知有余,教而后知困。知有余,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故曰:教授教养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道之行也
小道之行也,全国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好。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偷盗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正文
虽有嘉肴
一、虽:即便。
二、嘉肴:甘旨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三、旨:味美。至道:最佳的情理。至,达到顶点。
四、是故:以是。
五、困:欠亨,了解不了。
六、自反:检查本人。
七、自强:自我勉励。
八、强:勉励。
九、教授教养相长:意义是教和学相互促成。教他人,也能增进本人的学识。
十、《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期间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文体,内容次要是君王录用官员或恩赐诸侯时公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汗青文件和局部追述现代古迹的著述的汇编。
十一、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义。
十二、其此之谓乎:大略说的就是这个情理吧。其,示意揣测。
小道之行也
一、小道:现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实施。
二、为:是,表判别。
三、与:通“举”,选举,推选。
四、修:造就。
五、亲:意动用法,认为亲,亲热。
六、壮:青丁壮。
七、矜(guān):通“鳏”,老而没有妻的人。
八、孤:幼而没有父的人。
九、独:老而没有子的人。
十、废疾:残疾人。
十一、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十二、归:指男子出嫁。恶(wù):憎恨。
1三、藏:私藏。
1四、是故:因而,以是,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作。闭:根绝;兴:发作。
1五、作:衰亡。
1六、故:以是。
1七、外户:从里面把门带上。
1八、闭:用门闩插上。
1九、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某人类社会最高原则。同:有和、平的意义。
作品译文
虽有嘉肴
即便有甘旨适口的菜肴,不吃,就不晓得它滋味甜蜜;即便有最佳的办法,不学习,就不晓得它的益处。以是学习这样当前晓得本人的有余的地方,教诲人当前才晓得困惑欠亨。晓得本人有余的地方,这样当前可以检查本人;晓得本人困惑之处,这样当前能力自我勉励。以是说教与学是相互促成的。教他人,也能增进本人的学识。《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略说的就是这个情理吧?
小道之行也
在小道实施的时分,全国是人们所共有的,把道德崇高的人、无能的人提拔进去,讲求诚信,造就不和氛围。以是人不仅是亲爱本人的怙恃,不仅是心疼本人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算,中年人能为社会效能,小童能顺遂地生长,使老而没有妻的人、老而没有夫的人、年少失怙的孩子、老而没有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失去供养。女子有职务,男子有归宿。拥护把财物弃捐于地的糜费行为,但并不是据为己有;人们都情愿为大众之事全力以赴,而纷歧定为本人谋私利。因而奸邪之谋不会发作,偷盗、造反和害人的事件不发作。以是大门都不必打开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创作布景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现代一部首要的典章轨制册本。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感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感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起初的传播进程中若断若续,到唐朝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咱们现在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偏重和弃取,各有特征。东汉末年,驰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超卓的注解,起初这个簿本便流行不衰,并由讲解经文的著述逐步成为经典,到唐朝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朝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诠释阐明经籍《仪礼》的文章全集,是一部儒家思维的材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小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礼运》扫尾局部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色。孔子是由于生存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年龄末期,迫切心愿呈现一个兵荒马乱,一个理想社会,以是才有了这番舆论。
作品鉴赏
《虽有嘉肴》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段引出要论述的观念,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成、相反相成的,即“教授教养相长”,通知了咱们理论出真知的情理。
《小道之行也》经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色的形容,说明了儒家思维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色,表白了作者对这类理想社会的神驰,同时反映了我国现代休息群众对美妙生存的神驰和谋求。
主题思维
此文在说明“大同”社会根本特色的根底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妙前景。这里人人都能遭到社会关爱,水深火热,且各展其长,这里寄予着儒家高尚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事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尴尬刁难比,从而牵强附会地指出,事实社会中诸多景象如搞诡计、偷盗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战争、安宁的场面。这此中曾经折射呈现实社会的实在情景: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明争暗斗,人人自危;响马横行,凌乱不胜。
总之,此文中所形容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现代群众对美妙社会的幸福神往。尽管客观目的,只是论说礼节、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维,但此中的“全国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倒是两千多年前的现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维财产。读来启人沉思,鼓舞民气。
写法特色
条理明晰,有条不素
此文的条理构造明晰清楚明了,共可分为三层。
从扫尾到“讲信修好”为第一层,它是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阐明。
从“故交不独亲其亲”到“不用为己”句,为第二层,此处为论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色。
最初为第三层,总括并命名为“大同”,片面详细地展示了昔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构思。
排偶句式的运用
文章的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句式划一,节拍清楚,而又变动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顿挫抑扬,毫没有板滞之感。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朝今文经学的创始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感德同窗《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加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述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