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是我国古人创造的宝贵财富。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究竟何在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
农历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不久前踏上了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对一个民族来说,非遗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这个具体的非遗保护行为。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何意义呢?其实,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科普】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产生的?
11月30日下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世界火了一把。不过这不是它第一次征服国际友人,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对二十四节气,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对于它是怎么产生的、有多少含义,却未必清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李汀介绍,春秋时期,人们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在一年中有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有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其他时候昼夜长短交替,周而复始……于是,夏至和冬至首先被确立;战国后期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最终确立,称谓也沿用至今。
这些划分方法,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李汀说:“尽管古人还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却能敏锐地提出‘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这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太阳夏至时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思路上已经大为接近。”
【释疑】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阴历
二十四节气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介绍,“除了天文上的角度划分外,还包含了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等气象信息,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等物候信息,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古人的智慧。”
常常有人问,二十四节气是阴历吗,为什么它的一些时间却又同阳历相一致?以今年为例,立冬从11月7日7时47分开始,为阳历时刻,小雪从11月22日5时22分开始,同样为阳历时刻。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说,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按阴历制定的。“大家提起阳历会把它跟公历画等号,但实际上它是指根据太阳变化制定的‘太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的一种,两者吻合度自然很高。”
至于节气的时间点为何如此精确,张勃解释说:“这是按照太阳运行的变化和规律计算出来的。”
【神奇】
过了两千多年现在依然准确
两千多年过去了,二十四节气还适用于今天吗?
李汀说:“二十四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严格来说并不能完全套用。即使只在黄河流域,每年的气候变化同节气也未必完全吻合。”
但李汀说,二十四节气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气候或者物象作为名字或代号,不是指定具体日期。不过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的,只要太阳系不出现什么奇怪的历史进程,它就不会有太大偏差。
最近的例子为今年11月22日,当天为小雪节气,郑州也“准时”地下了今冬第一场雪。
而且,结合二十四节气包含的天文学、气象学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在我国黄河流域,绝大多数时候还是相当准确的。你一定听过很多谚语,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这些至今仍然是农耕的重要“风向标”。
【回溯】
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有多热闹
由于清明祭祀、冬至吃饺子,被频频提及的节气还没有被淡忘,但现代人很难想象,古代时节气有多热闹。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举例说,“冬至在古时又被称为‘冬节’,是传统节日。当时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汉代以后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放假五天至七天,热闹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年。”
同样,被称为“夏节”的夏至,也是民间重要的节日,全国放假一到三天。此外,南方的古人还在这一天称体重以验肥瘦。高巍形象地说,“民间历来有‘苦夏’掉肉的说法,夏至当天的这个仪式上,古人正式记录体重,提醒自己和家人在秋天后是否要进补。”这个场景同现在是不是刚好相反?
馄饨、豆粥、汤圆、糍粑、年糕、腊肉、饺子……围绕着节气的一串串小吃更是让人馋得流口水,二十四节气成了大江南北人们共同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