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你的城市有哪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

在你的城市有哪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544 更新时间:2024/1/25 9:16:34

太原,要提起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那太多了,不好数,所以就讲讲我觉得最可惜的吧。

最可惜的第一个是打煤糕。

说这个你可能会失笑啊?!这也算技艺,历史悠久吗?当然啦,太原这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打煤糕的历史,从剪桐封国开始,太原一直是一座市民化,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对煤的使用也是早之又早。以前我采访过山西档案馆的老专家继祖先生,他说“太原矿多,厂多,好活人。”那时柳巷周边有不少从河南河北逃荒来的,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圈子,河北帮多做食品;河南帮做衣帽鞋类;京津帮开医药铺子……也许是风气所致,老太原人只做大买卖,不做小生意。有点家产的,把院落租给外乡人,房租足以过日,就过着悠闲的生活。没钱的,多是出去打短工,干的是拉大车、挑水、打煤糕等营生,但也过得挺好。家里没钱,拉个大车去东山拉点土,就能打两大堆煤糕,卖卖就够一家人过活了。

七十年代的太原,基本上家家都要打煤糕,所以,打煤糕也算一门源远流长的手艺,打得好的,六面光亮洁净,摞成的工字型整整齐齐,煤和黄土配比合理,所以好着耐烧烟还少。小的时候看人家会打煤糕的,和泥,拉坯,脱模,做起来动作挥洒自如,抑扬顿挫就像舞蹈,不由感慨,劳动就是美啊,一问,是老太太太太原,祖祖祖祖宗就是这么做的。

现在,这门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记忆,毫不珍惜的彻彻底底丢失了。

在我的采访生涯里,老太原还有一门技艺丢失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就是做兵器。山西自古武术名家,名器辈出。

2007年,我在阳曲县采访过一个做剪刀的刀客姓张,是个中年人,40多岁的年纪,不是那种肌肉遒劲的大汉,而是身材颀长面孔白皙,如书生一般斯文儒雅,只在锻造时脱掉衣服,才能看到久做练出的道道肌肉。一把刀,取铁,铁可不是随便拿一块就行。铁分七类,芯材要有韧性的铁,皮铁要坚硬粹过的好钢,刃金更是要用最好的碳钢……每种淬火的温度不同,时间不同,最后锻造到一起,就是一把长不过七寸,宽不过半分,锋利无比的刀了。张先生是家里祖传的手艺,祖辈往上几百年都是做刀剑兵器。到了张先生这辈,做不了长剑大刀,就专做小刀。张先生喜欢在刀背用繁复的饕餮纹做血槽,夜里就着月色看暗蓝墨碧的流光。别以为这只是装饰品,发丝掉过,轻轻一吹,真能劈成两半。只是我拿着不过一会儿,已经足够小心了,可还是被划了两个小口,刀太锋利,划破时一点感觉都没有,见血了,才知道破。张先生说,刀都嗜血,所以做刀前就做好套,套是老水牛皮,棕黑里透着红丝。刀做好就速速送给金主,决不在自己手里多留。

说到嗜血的刀,山西最有名的刀,莫过于徐夫人的寒月刃。徐夫人不是谁的夫人,而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书生,男的。传说有一天他在山野里走,遇到天上掉下一块刀型陨石,徐夫人捡到后鬼使神差迷上铸剑,后来用这块陨石铸成了寒月刃,传说寒月刃散发奇寒,别的兵器在他面前连刀刃都拔不出来。结果被赵王耳听说,派人来抢,结果徐夫人寡不敌众,自刎而死。而赵王耳得到寒月刀后,妃子,孩子接连离奇死亡,找过一年后也亡了。后来荆轲刺秦王用的就是这把刀,失败后落入秦王手中,秦亡后下落不明。

讲到荆轲和剑术,不能不提《史记》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盖聂是榆次人,剑术极为高强,荆轲的那点功夫,只能被盖聂“怒而目之”,连话都不想说,也难怪之后会失败。

时至今日,那些神器,那些技艺,那些侠气,都只在传说里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其实太原还有很多估计你们听都没听过的技艺,下次有机会再和你们唠唠吧。

在我们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有剃头这个工艺几乎失传选自柳育龙,《焦岱史话》,团结出版社,2013年。

剃头担子一头热,用来形容做一件事情时,一个人非常热情,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摆出一副冷面孔。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来源于走街串巷的剃头匠都挑着个扁担,一头挑着板凳和剃头的工具,一头挑着火盆用来烧洗头水,因此剃头匠的挑子是一头热一头凉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即以此得名。

焦岱镇逢集市的时候,也有来挑着担子来剃头的。此人是蓝田汤峪镇人(毗邻焦岱镇),年方六十左右,担子是民国前流传下来的,有上百年历史。笔者有幸看到此人剃头担子,一头是三条木腿支撑的火炉,火炉上有铜盆,盆内有热水,洗头用。炉旁立杆上挂有毛巾和钢刀布;另外一头是坐凳,凳下是三层抽屉,放钱、放磨刀石和煤块等物。听说有人要花高价购买,老人不卖,但剃头工艺和剪头工艺相比,年轻人更喜欢跟潮流图个时髦个性,加上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来回折腾也受不了这个罪,因此焦岱镇再也看不到这剃头担子。

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才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理发”一词,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这也是“理发”一词最早的来源。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宋朝甚至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篦”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是一种齿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称“篦子”。明代的“篦头”现象,在21世纪初焦岱镇内许多贫困家庭还有,人们普遍使用“篦子”将头发上的跳蚤、虱、虮子等细小物弄出头发。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洗发露护发素等兴起,大多数人家已使用高档护肤用品,而不再是用皂角、洗衣粉等物洗发,跳蚤、虱、虮子等物已在头上消失,因此如今已不再使用篦子。清代叫“剃头”,民国大多叫“剪头”、“推头”等。“推头”即是用推子或者用刀子等物将头发剃光,或只留下少许头发,现在这一叫法还盛行。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春节期间来中国旅行度假?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1、中国4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奇迹,总量升至世界第二。2、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城市比发达国家还好,甚至更新。3、中国的社会治安良好,对外国人的接纳度很好,没有排斥心理。4、中国元素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扬光大,中国的旅游业开发已与国际接轨。5、中国商品丰富,能满足国际有人的需求。6、近几年中国

  • 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有哪些最值我们青年继承?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谢邀。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继承。而要想具备这样的精神,就需要学习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论语》《易传》《春秋》《诗经》《尚书》《孟子》《荀子》《礼记》;《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素书》《列子》《黄帝四

  • 谁知道当年战国时代,秦朝,哭倒长城八百里的孟姜女,她的故乡在哪里啊?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孟姜女的故乡在哪里?有人说在松江,有人说在莱芜。最近,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档案馆一位工作人员又论证说,孟姜女的故乡在宁夏彭阳县。这位工作人员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应该出于秦代,故事中孟姜女哭倒的是秦长城,而山海关长城是明代长城,因此孟姜女的故事决不应该发生在山海关。而在彭阳县战国秦长城遗址两侧,一直

  • 我的家乡是恩施,请写一篇以我家乡的什么节为题目的文章,谢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恩施女儿会初秋的恩施处处弥漫着爱的气息。2009恩施“土家女儿会”今日隆重开幕。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男女相聚恩施赶场相亲。上午女儿会”开幕仪式正式举行。恩施市人民政府市长秦斌致辞,他说,“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青年的情人节,也是恩施各族人民的狂欢节。举办“土家女儿会”旨在通过对该文化名片的打造,不断挖掘

  • 传说中的镇江三怪,你最爱哪一个?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闻名于世的镇江三怪,镇江人世代口口相传的三怪,即“摆不坏的香醋”、“不当菜的肴肉”、“煮锅盖的面锅”,我最爱的独是“肴肉不当菜”,也就是镇江第二怪。据实说,凡大小宴席,镇江肴肉自古至今都是作为传统的凉菜居先而上席面的。在镇江当地,为什么会有肴肉不当菜的说法,其实民间也有一段说法之外的说法。传说镇江城

  • 浙江的南浔古镇有多美?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南浔古镇美不美,发几张照片给大家看看。美在每个人心中的概念都不一样,有人觉得美,可能有人不觉得!来到湖州市南浔古镇,就是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让我看到了古时的繁华,感受到了中华历史的悠久和灿烂。很幸运,我是一个中国人,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华夏的子孙。我相信,不仅是过去,将来的中国也会像这南浔古镇一样,

  • 有关知我承德 爱我家乡的征文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承德旧称“热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1994年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特定的地域文化、深厚的底蕴。承德是亿年以

  • 如何在青少年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好多人对它一知半解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

  • “木兰妆”是刻板印象还是还原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什么木兰妆?这是现代人的思想,异想出来的产物。别把古人的欣赏水平,表现得和罗玉凤一样。真实花木兰打扮吗?非也,这绝非还原真实历史化妆。现代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异想,异想出结构图再进行实践活动,得出来的结果就是你所见的样子。这是作者自己脑洞大开,异想出来的画面,和历史无关。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

  • 非遗名录中的昆曲素有“百戏之师”的盛誉,你对昆曲或戏曲感兴趣吗?知道哪些戏曲名家及名段呢?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五彩缤纷的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糅合了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的艺术精髓,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200多年,是明清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国剧”。昆曲词乐典雅、行腔婉转、舞蹈细腻,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