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其实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用的一个计策,是一种虚虚实实的计谋,让对手看不清你真实的意图,这样就能很好的迷惑对手,已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上的生意,其实都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类似《空城计》的现实版,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和教训。尤其是在商业领域,如果被对手研究得太透彻,那么你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很容易被对手逐一击垮。
在人际交往当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和小计谋,遇见不熟悉的人一定不要掏心掏肺,否则很容易被人欺骗。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学会掩饰自己,也要学会待人坦诚,当然这是分场合的。和自己熟悉的朋友在一起,要相互之间坦诚,和不熟的人一起就要适当的学会防备,也不能全说实话,虚虚实实更加让人难以看透。
《空城计》只是一种巧妙的智谋,当你处在不利位置的时候,如何迷惑敌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种智谋其实已经运用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或者在我们身边就时刻在上演。
诸葛亮“空城计”是否确有其事,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的?
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历史上应该没有,而现在演义、小说、影视等为了大肆渲染诸葛亮的神奇,把空城计加以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出自于西晋郭冲所说的“条亮五事”,后来罗贯中为了渲染诸葛亮的才能,把空城计写进演义中。而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怀疑了其可信度,因此没有把空城计编写进去。后来,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时,对郭冲所说的空城计进行了反驳。
郭冲所说空城计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第一:司马懿率军20万攻打诸葛亮是不可能的
当时诸葛亮驻守在阳平关,是在汉中,而此时司马懿是荆州都督,镇守在宛城,不可能出兵20万攻打诸葛亮。还有一点就是,此时与诸葛亮对峙的是曹真。在曹真死后,司马懿才开始在关中与诸葛亮对峙。
假如司马懿真的率兵20万攻打诸葛亮,在知道诸葛亮兵少将寡的情况下,怀疑诸葛亮有设有埋伏,只有好好设防就行,怎么可能会退兵呢。要知道,在古代聚集20万兵是要耗费很多物资的。
第二:诸葛亮把主力交给魏延是不可能的
根据魏延传,我们知道,诸葛亮每次率兵北伐时,魏延都向诸葛亮申请让自己率万把精兵,与诸葛亮分兵攻打魏国,但是诸葛亮始终不肯。你想想,万把兵诸葛亮都不肯交给魏延,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主力交给魏延呢。
第三:郭冲当时所陈述的语境不切实际
郭冲所说的“条亮五事”是对扶风王司马骏所说的,而司马骏是司马懿的儿子。空城计是贬低司马懿,抬高诸葛亮,司马骏怎么可能会让郭冲来贬低自己的父亲呢。更何况,郭冲是司马骏的下属,怎么可能会对自己上司的父亲进行贬低呢。
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历史上是不应该存在的,是为了渲染诸葛亮的才能,把空城计加以诸葛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