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基因工程,当遇到重大灾情,可以想象老百姓有多么无助。就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别说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都无法找到病菌的源头。医疗器械在病毒检测分析也不过是数十年的事情,那么古代疫情爆发之时,老百姓是否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吗?
并非如此。所谓医者仁心,每当病毒肆虐之时,尽管古代医者也没有好的办法,但是强烈的使命感常促使他们跑到疫情爆发的前线,用生命去观察每次疫情的特征,正是他们一代代人的前赴后继,才为后人留下诸多参考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可以说绝大多数疫情过后,有人不幸死去,也有人坚强地活下来了,靠的就是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战胜了那些病毒。然而,人类也凭借着智慧通过数千年的不懈努力在对抗病毒上创造了奇迹,例如,血吸虫病、天花等。
赤壁之战赤壁(古蒲圻),在武汉西南大约100公里处。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与刘备、周瑜的数万汉吴联军在那里上演了世纪大战,结果汉吴联军用妙计火烧赤壁,曹操狼狈而逃。此战使诸葛亮、周瑜美名扬,却让曹操为后人笑。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据《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原来,当时,曹操军中发生了大瘟疫,死了不少将士,这才被迫撤军。次年,曹操在谯县操练水军,7月驻扎在合肥,本打算找孙权报赤壁之仇,但是到了12月却再次不战而退。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瘟疫吓退了曹操呢?
血吸虫病
据考古学家声称,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女尸中发现血吸虫卵,因此,两湖等地区早在汉朝时期就是我国血吸虫病重流行区。
曹操七月南征,9月到新野,而后直奔江陵。在那里呆了3个月后,沿江而下,与刘备、周瑜大战于赤壁。据此,大体可以判断曹军当时是感染了血吸虫病。
中间宿主钉螺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而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从11月到次年7月都可产卵,幼体两个月差不多发育成熟。它发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亚,湖北钉螺广泛分布在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的湖沼地。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患者粪便中的活卵,是主要传染源。
因此,为防止感染血吸虫病,应避免在钉螺分布的湖沼地游泳,不接触已经发生疫情的水源。
云梦泽地
从地图上可见,江陵到赤壁之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地,为湖北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几百公里的草滩成为钉螺生活的天堂。曹军9月份进驻江陵,几十万大军吃喝拉撒都在这片湖沼地。
汉吴联军没有人感染,可见当地人可能对此疾疫有所了解。尽管曹营中也有蔡瑁这样的本土人士,但是曹军中只要有人不小心接触到钉螺,感染上血吸虫病,他的粪便就成为了传染源。行军打仗常就地扎营,生活卫生状况不言而喻,因此,曹营爆发血吸虫病将不可避免。
华佗之死
据《三国志》记载,尽管曹操多次召唤,华佗却迟迟不愿动身,后来被捕而死于狱中。世人都说,曹操因怀疑华佗想害他而将其杀死。但是,华佗死的那一年恰好是赤壁之战发生那年,也许是华佗没有及时赶到军中,也许是华佗对血吸虫疫情也无能为力,曹操便将失败归咎于他而将其杀死。
次年,曹操曾费数月时间来操练水军,欲找东吴报昔日之仇,但最终还是决定打道回府。我想,也许他对去年的瘟疫仍然心有余悸,况且这世上再无华佗,他又怎敢再与东吴在血吸虫集聚的长江沿岸决战呢?
万众一心,战胜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被誉为千年瘟神,哪怕到上个世纪,仍然流行猖獗,曾严重流行于我国南方10多个省市。
解放前,疫区居民患病的不计其数,远望病人,肚子像西瓜,脖子像丝瓜,手臂像黄瓜。据记载,上世纪的40年代,仅湖北阳新县一地,就有8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
1949年4月至1950年短短数月之内,渡江战斗和水上练兵中,数以万计的指战员便感染了血吸虫病。据统计,当时阻止在疫区的军队中感染病例多达3万多人。而流行疫区还有近千万老百姓感染此疫,其中数十万晚期血吸虫病人已经危在旦夕。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解放后,根据华东区最高指示,上海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由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将军任主任,抽调沪宁地区2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成立医疗队,展开大规模的防治运动。
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
苏德隆教授
1950年初,苏德隆教授开始投入血防工作研究。他认为,灭螺是在一定地区内控制甚至消灭血吸虫病的必须措施,村庄的河流人牛公用,是最大的感染源。因此,他提出先消灭村内钉螺,综合治理环境,由近及远,以此类推,从而实现区域性灭螺,他的这一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具重要意义。
之后,苏德隆教授先后提出多种灭螺方法。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师生深入第一线,了解居民感染血吸虫病的特点和钉螺的分布规律,以青浦区为血防试验田,实地投入消灭血吸虫战役中。试验田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向各大疫区。他废寝忘食,深处血防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国防治血吸虫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谱写赞歌
1958年6月30日,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好消息传来,毛主席激动地写下了七言律诗《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结语不管华佗是否出手,一条小小的血吸虫,最终让自诩雄才大略的曹孟德止步于长江。但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会屈服,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终于消灭了为祸国人数千年的瘟神血吸虫。
今天,新病毒来袭我华夏大地。不过,我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仍旧不会屈服,在我党的英明领导下,国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不日定将其歼灭,加油中国!
历史变迁展示了每一个民族的不断发展,王朝更迭,离不开战争与政权变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战争就有饥荒,有战争就有死伤,同时也伴随着瘟疫的爆发。在古代医学不发达,卫生条件落后时期,很多地区一旦有了瘟疫一般都很难得到治愈,基本属于灭顶之灾。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作里看到的那样,有的地方人们就会直接逃离,原本富饶的土地因为瘟疫变成荒城。但是古代人在面对瘟疫的时候,也不全是一味的躲避,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与建树,国家方面也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瘟疫的蔓延。
神灵的祈祷每个地区都有本土自有的宗教和信仰,中国境内的神仙信仰较为普遍。有的是因为传说诞生,有的是因为某些事件的推动作用,在佛教没有传入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原始的信仰也承担了某种上帝的角色。人们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就会寻求庇护,祈求上苍的指点。卜算测字看凶吉且算一种方式,更有道家各系门派类别在人们心中,这些在现在看来极其不科学的方法在远古和蒙昧时期充当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与希望。
至今仍然有生病去寺庙道观或者某些神灵的神殿去祈福的人。不能排除这其中的心理安慰给了人们多大的勇气,至少的科学不发达时期还是有一些镇定的用处。
积极的治疗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古且有神农尝百草,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代更有药王孙思邈《千金方》,直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流传于世。历朝历代亦不缺乏在医学方面精心钻研的人,医药同源,古代中医看病开药方都是一起发展的。
遇到瘟疫的情况,古代中医首先会针对已经发病的人进行诊治,华佗就有用青蒿治疗黄疸病案例。清代曾有过时疫爆发,又称温病,实际就是一种传染病。这病症在叶天士的手中得以治愈,并且形成了一部分专门研究温病的医生群体,叶天士本人更有《温热论》等书流传下来。
有效的隔离比起祈祷和治愈来说,有效的隔离是古代瘟疫爆发中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这在现代传染病防疫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隔离,才能减少病患的增加。
古代一旦有瘟疫爆发,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座专门设置的居所,将所有患病的人安置在里面。如果城镇爆发瘟疫之后,患病人员过多,将会把整个区域封锁,严禁人们出入。从传染源和感染体的上进行切断,有效的阻隔瘟疫的扩散和感染滋长。
没有疫苗的治疗方式古代没有疫苗,但是仍然有良好的医治方法。
古代有将天花发病时痘疹里的浆水去接触健康的人,使其获得轻度的感染,从而进行预防疫情的扩散这种方法。专门研究传染病的医生会有独创的药方和治疗方式对患病者进行医治。
不仅如此,国家还会对疫情统一管理,除了在建立隔离居所和有效管控人群流动以外,还会建立防疫站。汉代开始就已经有国家专门针对瘟疫进行开展治疗和派发药物的记录,元代起设置了全国范围内医生的相关管理制度,一旦民间有疫情爆发,官方医生出诊的同时民间医生也会参与进来,使治愈的方案和方法增多,提高治愈几率。
朝廷和官府是治疗瘟疫和控制疫情的主力,统一的管辖和调配使得疫情能够有效遏制和减少。同时有的帝王还会上书上天,写下“罪已诏”,表达对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和自己内心的一种检讨与自省,这种官方的责任承担和仪式进行能够起到一定的安抚民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