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灵桥的乡贤们在七十多年前就运用了法律合同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可谓是时髦的点睛之笔。其中有1934年3月12日签订的工程合同10条,如规定承揽人应于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二日之前在桥址开工,于十八个月内完工(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对于建筑工程上所需要之材料于每次接到通知后,应即由沪起运往宁波,俾承揽人工程之进行不致因材料之迟到而稍延。对于建筑所需之工具之运输,委员会亦愿予以友谊协助,但委员会并无此义务以六个月为期,在此期内该桥梁如发现任何瑕疵,无论其发生之原因系由设计上之缺点或建筑之不良或采料时之欠缺注意,均应由承揽人负责补正,其费用亦由承揽人负担,与委员会无涉3月12日还签订保单一份,约定汇丰银行兹担保西门子洋行依照上开合同(指工程合同)之规定履行其应尽之义务。倘因承揽人违背或不履行上开合同之义务致贵委员会(指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受有任何损害之原因,以发生于桥梁完工后之六个月为限,其损害之数额以四十八万六于七百七十四元为限,由敝行负赔偿之责附有灵桥正面图、平面图和剖面图的三张设计图样和承揽施工章程40条,如对桥梁质量优劣起重要影响的水泥、钢材等,约定一切水泥须用合格之牌号或公司出品,其质料当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一九三三年订定之(化验水泥章程)为准;凡受潮气起颗粒者均不适用一切钢筋水泥三和土、所用之钢条以中和性为合格上项规定不符合者,承包人应立即运出,不得应用。若未经试验者,亦不得应用全部或一部等等。
正因为上述这些苛刻约章,使得工程中的质量要求能够得到牢靠保证,如浇筑桥面所用的砂石,全都用筛子仔细筛选过,过大过小的都不要,并被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时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依旧是干净洁白,这样才算合格;当时的设计眼光独到而超前,桥下面预留了为以后铺设自来水管的孔道;桥面车道混凝土分两层,下层按一份水泥、一份半黄沙、三份石子比例搅拌,上层以一份水泥、一份石子搅拌。路面均露出石子,看上去虽显得粗糙,却有耐久美观之建筑美功能;人行道上层为水泥拌黄沙,然后在表面滚成钉牙式眼子,从而保证车辆无倾覆之虞:行人无滑跌之患。独特的工艺,考究的质量,使有上海外白渡桥(建在苏州河上)姐妹桥之美称的灵桥异常坚固而气派。
但是。建在旧时代的灵桥命运多舛。建成头一年即遭遇了抗扫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把炸弹投向了它。宁波解放之初,灵桥又遭到退居舟山群岛国民党军队的轮番低空轰炸。然而被炸后的桥面仅仅是开了一个个小窟窿,弹坑之外并未见有裂缝,真是不小的建筑奇迹。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桥梁专家严格缜密的检查,灵桥体检基本合格。这使得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遗产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余热。
每一座城市都有那么一小部分独特的记忆,只有生活在这里比较久的人才能够了解,宁波也是一样。
老宁波人讲的普通话,都是带着浓厚的方言味道的,而这则被称为“灵桥牌”普通话。之所以是灵桥牌而不是其他的,则是因为宁波人对于灵桥有着独特的情感。因为当初灵桥建设时过半的宁波人都捐了钱或者出过力,所以说这座桥可以说是所有宁波人建设起来的。后面因为战争被毁之后,宁波人也一直致力于重建这里,灵桥可以说是宁波人精神的象征了。
宁波有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就是取名字时往往喜欢用那些宁波比较有名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名字,说是为了纪念,但实际上两者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就像天一广场之于天一阁,日湖公园之于古日湖,广德湖北路之于广德湖等等。
其实宁波过去有个区叫做镇明区。宁波人喜欢讲老三区,其实最早的时候是老四区,即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以及镇明区。因为镇明区在八十年代被合并了,所以记得的人并不多。
其实宁波过去最繁荣的港口不是在北仑,而是在三江口。现在的三江口更多是一个观赏性的地方,但在过去却是港口最为繁华的地方。当初鸦片战争之后被设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人踏上的就是三江口的土地。这也是为何曾经外国人居住的老外滩离三江口如此近的原因。
这里这列举了几点,其他类似的知识还有很多,比方说宁波的缸鸭狗的名字的由来其实是因为谐音等等。作为地道老宁波的你,还知道什么关于宁波的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