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战国雄起的七国多少都有过“变法”,其中都有哪些改革呢?

战国雄起的七国多少都有过“变法”,其中都有哪些改革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29 更新时间:2024/1/24 14:27:09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是其已经名存实亡。在此背景下,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纷纷变法图强。说到战国时期的变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商鞅变法”。

当然,对于战国七雄的其他诸侯国,也有各自的变法,比如赵国的“胡服骑射”,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就燕国来说,则没有让人一下子就想起来的变法。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有商鞅变法,那么曾重创齐国的燕国,有什么变法吗?

首先,在笔者看来,对于曾经重创齐国的燕国,也有一场变法,这是燕昭王在位时期实行的变革。对于这场变法,因为是乐毅这位名将主导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用“乐毅变法”来称呼。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在这场内乱中,齐宣王趁机发兵攻打齐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斩杀。后来,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意图振兴燕国。燕昭王爱才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至于本文要说的乐毅,也前来投奔燕昭王。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便来到了燕国。

对于乐毅这位出将入相的人才,燕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也即乐毅不仅执掌燕国的兵权,还可以参与燕国朝政的处理。在此基础上,乐毅得以在燕国推行了一场变法。对于乐毅变法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就第一点来说,针对燕国法度驰坏的局面,乐毅协助燕昭王在燕国制定律令。对于之前的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都有加强律令制定的内容。甚至可以说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否,必须要有完善、可行的律令来支持。

就第二点来说,就是严格加强对燕国官吏的考虑,在选择人才上,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在此之前,燕国的衰落,无疑和任人唯亲存在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于乐毅来说,自然非常重视原有官吏的考核,并选拔优秀的人才到燕国上下任职。在战国时期,一流人才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估量的。

至于第三点来说,则是安抚燕国的百姓。在子之之乱时,燕国百姓可谓饱经战乱的摧残。再加上之后齐国大军攻占燕国,这更让燕国遭到重创。为此,燕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至于第四点内容,则是注重训练士兵,打造一支精锐之师。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于成熟。

对于燕国来说,虽然在乐毅的治理下不断崛起,但是,因为之前是战国七雄相对弱小的诸侯国。所以,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这让燕昭王并没有急于讨伐齐国。正当燕昭昭王励精图治,燕国国势蒸蒸日上之时,燕国的仇敌齐国已达到了强盛的顶点。但是,齐国国君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这让齐国的强大背后,已经存在不小的隐忧了。

最后,公元前286年,齐国消灭了宋国,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野心勃勃的齐国,战国七雄的其他诸侯国都感到了担忧。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调集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大军去攻打齐国。对此,齐国也派遣大军去迎战,双方爆发了济西之战。此战,齐国大军被击败,乐毅则率领大军直接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在此基础上,精锐力量损失殆尽的齐国,自然是无法抵挡燕国了,这让乐毅率军攻占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乐毅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

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士兵,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乐毅不仅在燕国推行了一场变法,还借助于这场变法的成果,从而率军重创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齐国。不过,如同商鞅变法的商鞅、吴起变法的吴起一样,乐毅也没能获得完美的结局。在燕昭王去世后,乐毅因为受到燕惠王这位君主的猜忌,只能离开燕国,投奔赵国。至于乐毅在燕国的变法成果,也因为燕昭王、乐毅的离去,从而没能继续维持下去。

标签: 春秋战国商鞅

更多文章

  • 鲤鱼为什么要跳龙门?有哪些神话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鲤鱼,跳龙门

    你们知道鲤鱼跳龙门是怎么回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俗话常说“鲤鱼跳龙门”,这是比喻鲤鱼喜欢跳水的习性。鲤鱼和其它许多鱼都喜欢跳水。不同的鱼跳水的本领也不同。有的鱼跳得很高,如有一种叫做“跳鱼”的鱼,它能跳离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说是鱼中的“跳高冠军”。鲤鱼有时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鲟鱼到龙门不是

  • 古代大侠是如何挣钱的?挣钱的方式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侠,挣钱

    古代的大侠闯荡江湖就跟我们出门旅行是一样的,需要路费,住店,吃饭,花销是非常大的,因此没有经济来源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大侠怎么挣钱的文章,欢迎阅读哦~1、劫富济贫型劫富济贫就是有功夫的出去把有钱但做坏事的人宰了,然后一部分散财给别人,一部分留给自己。例如《侠客行》

  • 沈万三是怎么死的?聚宝盆的传说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沈万三,聚宝盆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聚宝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沈家村有个财主沈万三,家有土地九顷,雇用长短工10多人。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将要旱死,这时沈万三家中的割草佣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绿鲜嫩的草,日子长了,沈万三感到很奇怪,就问割草人:“天这么旱,怎么割来这么多好青草”。当时,他

  • 战国时越国为何领土比战国七雄中的韩国还大?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王豫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其中,就越国来说,无疑是

  • 秦始皇实施了什么文化政策?文字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文化

    秦始皇在文化方面实施了什么政策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嬴政完成统一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时期。经过这五百多年的发展,各诸侯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当时“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除了政治上统一外,其他各个方面都不统一。在大一统思想的指

  •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是什么?秦始皇与法家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法家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以法为教”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可以,但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和制度。这样,人们看到的文字就只能是朝廷的法律和政令,政府要求人们做什么人们就做什么,从而达到“政

  • 哪些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科举,考试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就和我们今天的高考类似。但其实说是与高考类似,但实际上还有不同,因为在古代这种看似公平的制

  • 科举制对唐朝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科举制,唐朝

    科举制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为何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根据史学家研究,目前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那就是唐朝发展了科举制,拉拢了大批底层的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为唐朝服务。说到科举制,还得追溯到隋文帝和隋炀帝。隋文帝开创了考试先拨人才的制度,而隋

  • 古代皇帝的龙袍是什么样的?龙袍隐藏着哪些秘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帝,龙袍

    古代皇帝龙袍隐藏着哪些秘密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宋代

  • 历史上皇家礼宴是什么样的?规格有多高?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家,礼宴

    皇家礼宴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满汉全席”是我国烹调艺术的精华,集名菜佳肴之大 成,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在 国外也享有盛名,使人不免联想到清宫的御膳房和御筵。 因此旅游者来到北京,往往到北海漪澜堂内的仿膳饭庄, 指名要品尝“满汉全席”以饱口福,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