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史上左慈真的是仙人吗?左慈有多大的本事

三国史上左慈真的是仙人吗?左慈有多大的本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946 更新时间:2024/1/7 8:49:25

三国史上左慈真的是仙人吗?左慈有多大的本事

左慈,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传其《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曹植《辩道论》中说他擅长房中术。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理解天干地支),会变化、辟谷。

孙策杀了道士于吉,左慈拜见了孙策,孙策也想杀左慈。孙策有一次想从后面给他一刀。左慈穿着木鞋拿着个竹杖慢慢地走,孙策在后面手持兵器追赶却总也追不上,这才知道左慈有道术,不敢再杀他 。后来左慈告诉葛仙公说他要进霍山炼九转丹,后来终于成仙而去。

标签: 三国左慈

更多文章

  • 明朝大臣方孝孺是谁?方孝孺为何会被诛十族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方孝孺

    明朝大臣方孝孺是谁?方孝孺为何会被诛十族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

  • 探秘:题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到底指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桃花,诗词

    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脍炙人口。其在《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 汉灵帝为何不杀掉专权的十常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灵帝,十常侍,东汉

    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

  • 历史上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今古文经之争

    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汉代末年。且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翻开《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

  • 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但却为学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桓

  • 古人科举不第后如何谋生?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人,科举

    导读:古代社会个人地位大约可按士农工商排序。读书人科举不第,退而求其次,或者务农,或者经商,或者凭借自己的才华开学设教。自唐开科取士以来,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很低。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六》说:“开元时每年录取的

  • 杨念群:科举考试真的一无是处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科举考试

    (编者按:本文作者杨念群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他认为“若比较科举和新学教育,我还是觉得科举三场考试兼顾的是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其学问导向甚为妥帖,现代教育则一味追求实用,而没有人文的根基做底盘,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步入偏颇之途”。)科举与新学的扭结处晚清末年,改制无数,“科举”被废大概是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气魄的是哪两首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历史,气魄,诗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

  • 古代“睡”字并非表示“睡觉”指坐着打瞌睡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睡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同化和学习: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文化大融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同化,融合,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