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探秘:题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到底指的是哪里?

探秘:题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到底指的是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929 更新时间:2024/1/7 8:50:30

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脍炙人口。其在《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单从诗的题目和诗人所处的年代推断,不难看出该诗应作于当时的都城长安以南某个村庄。而这一点,在与诗人同时代的孟棨所著、专门对唐代诗人所作诗的背景、本源进行记述的《本事诗》中有所体现: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葱翠,寂若无人……”,崔护口渴便叩门求饮,一位美丽少女开门给他端来茶水,然后倚在门外盛开桃花的树枝上,“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妍”,崔护被她的美貌打动,主动与她答话,问她芳龄几何,那位少女面颊绯红,低头不语。崔护无奈告辞而去,她送出门,两眼脉脉含情,待崔护走远,才“如不胜情而入”,崔护也顾盼而归,俩人就这样一见钟情。第二年清明,崔护情不可抑,“亲往寻之”。到了那里,依然是桃红柳绿,但大门紧闭。不知日思夜想的“桃花姑娘”哪里去了?面对春光如醉的美景和盛开的桃花,他的心情无限惆怅,遂在左门题下了那首诗。

为了让这首诗更有传奇色彩,孟棨还对它进行了动人的演绎: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前往城南寻访。这次,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哭声。原来“桃花姑娘”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以为今生今世再无缘相见,竟然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崔护得知真相后,大为感动,一直细心照料“桃花姑娘”到康复,然后又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以礼下聘,最终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从《本事诗》对《题都城南庄》一诗的故事进行记述后,一千多年来,学术界大都认同并沿用了孟蓕的观点,以崔护觅水故事演绎的各种版本“人面桃花”也都把故事的发生地说成当时的都城长安,那位“桃花姑娘”自然被人认为就是“世居秦川”了。但小编的一位老乡经过考证与走访,提出此诗未必是作于“长安南庄”,而位于深州城东北6里,一个叫利仁村的地方。

在唐代,安平与深州同属博陵郡,利仁村原名梨人村,建于唐初,、邢二姓为土著。因该村产梨、桃等水果,村人主要以经营果树果品为生计,故名“梨人村”。当地来、老乡世代相传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崔护进京赶考到了利仁村北,只见桃树连成一片,桃花争奇斗艳。崔护兴致勃勃,渐入佳境,一会儿他觉得口渴,于是到村中要水喝,走到一个官宦人家的门前,见一位美丽少女正在荡秋千,那位少女含情脉脉地给他端来水,他们就这样一见钟情。第二年,崔护又来到这里,却没有见到那位少女,心情惆怅的他遂在左门上写下了《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秖今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他与那位少女成婚,并于贞元十二年中了进士,做了官,然后才把那首诗改为我们今天熟知的《题都城南庄》。

据考证,崔护所遇那位女子姓王,是利仁村土王氏家族的女孩。因为千百年来,利仁村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村里不允许演由崔护原诗改编的《人面桃花》这出戏。原来在封建社会,桃花姑娘与崔护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显然是违反纲,有失风化的,所以村中的本族人认为是极不光彩的,这是该剧被禁演的主要原因,但也为利仁村是“人面桃花”故事的本源地多了一个例证。

标签: 桃花诗词

更多文章

  • 汉灵帝为何不杀掉专权的十常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灵帝,十常侍,东汉

    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

  • 历史上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今古文经之争

    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汉代末年。且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翻开《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

  • 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但却为学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桓

  • 古人科举不第后如何谋生?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人,科举

    导读:古代社会个人地位大约可按士农工商排序。读书人科举不第,退而求其次,或者务农,或者经商,或者凭借自己的才华开学设教。自唐开科取士以来,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很低。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六》说:“开元时每年录取的

  • 杨念群:科举考试真的一无是处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科举考试

    (编者按:本文作者杨念群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他认为“若比较科举和新学教育,我还是觉得科举三场考试兼顾的是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其学问导向甚为妥帖,现代教育则一味追求实用,而没有人文的根基做底盘,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步入偏颇之途”。)科举与新学的扭结处晚清末年,改制无数,“科举”被废大概是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气魄的是哪两首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历史,气魄,诗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

  • 古代“睡”字并非表示“睡觉”指坐着打瞌睡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睡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同化和学习: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文化大融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同化,融合,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

  • 清廷对待义和团究竟是什么态度?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义和团,慈禧

    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面对义和团运动的高涨和八国联军的进犯,清廷内部在应采取怎样对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认为无力与八国同时开战,主张坚决镇压义和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帝国主义各国的谅解。军机大臣荣禄虽

  • 皇太极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固伦端贞长公主,清朝公主,皇太极

    (1634—1692):固伦长公主。皇太极的第八女。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与皇太极的二女、三女同母。后金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十六日生。初固伦公主。祟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顺治二年(1645)12岁时出嫁。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