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小说水浒中拼命三郎石秀为何挑唆义兄杀潘巧云?

小说水浒中拼命三郎石秀为何挑唆义兄杀潘巧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08 更新时间:2024/1/6 22:34:44

对于拚命三郎石秀,虽然书中赞他做事精细谨慎,有勇气亦有胆略,但江湖夜雨却对石秀不甚喜欢,总觉得他性格过于偏狭,有点心地匾窄。石秀唤做拚命三郎,我觉得这个外号的由来可能有两重意思,一是可能说他打斗起来勇不可挡,不顾性命。另外也有可能说他性格比较倔,为了斗气和惹着他的人拚命到底。从书中的描写看,后者的可能性也不小,石秀并非十分洒脱豪爽之人,总有点小心眼儿。书中说石秀帮杨雄的老丈人潘公做杀猪的买卖,一日见了铺店不开,肉案砧头等工具也收起来了。石秀就猜度为:“常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哥哥(杨雄)自出外去当官,不管家事,必是嫂嫂见我做了这衣裳,一定背我有话说。又见我两日不回,必然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我休等他言语出来,我自先辞了回乡去休……”其实人家潘老头哪有这个意思。这石秀未免太小心眼儿了,也不和人家直说,可见不是个爽利的人。看人家鲁智深,在桃花村时看到刘太公闷闷不乐,就直问道:“太公,缘何模样不甚喜欢?莫不怪酒家来搅扰你么?明日酒家算还你房钱便了。”看这性子多爽直。

石秀后来由于他的小女人般的细心,发现了潘巧云的奸情,就去杨雄哪里告诉。但杨雄这人也是个大草包,居然先漏了口风,潘巧云心虚就反诬石秀。杨雄就又真信了,第二天去掀了店铺,撵了石秀。但这却惹了石秀这个心地匾窄的太岁。石秀这拚命三郎可不是白叫的,受了这份冤枉气,就起了杀人之心。所以就先杀了敲着木鱼为潘巧云裴如海站岗放哨的胡道人,后又杀了裴如海。这还不算,又撺掇着杨雄把潘巧云劫持到翠屏山上对质,潘巧云承认了错误。于情于理,这时石秀就应该摆出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宽容姿态,就是杨雄要为他而杀潘巧云,以石秀的身份来说也是应该劝上一劝,让杨雄休了潘巧云也就是了。

而事到临头,在翠屏山对质明白后,石秀非但没有劝杨雄“写与一纸休书”,却撂下句:“今日三面说得明白了,任从哥哥心下如何措置。”这不是将杨雄的军吗?在这样的情景下,如果杨雄对潘巧云宽大处理,就显得只顾女色,不顾兄弟,无法下台了。而且石秀先教唆杨雄杀了使女迎儿,且看石秀恶毒地递过刀来,说道:“哥哥,这个小贱人留他做甚么!一发斩草除根!”当潘巧云求石秀劝一劝时,石秀也冷漠地说:“嫂嫂,哥哥自来伏侍你。”于是就看着杨雄碎割了潘巧云。

怪不得石秀和杨雄上了梁山,说了这些行止,晁盖听了大怒,让孩儿们把他俩斩讫报来,且看晁盖所说:“俺梁山泊好汉自从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恩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打锐气。新旧上山的兄弟们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这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今日先斩了这两个,将这厮首级去那里号令。我亲领军马去洗荡那个村坊,不要输了锐气!孩儿们!快斩了报来!”说来这杨雄石秀他俩办的事也真够不上半点“豪杰的光彩”,倒是宋江和他俩有“共同语言”(都是杀老婆的同道),劝了下来,没有让杀。但这两人的行止却实在不算光明磊落,也不怎么英雄豪杰。比起梁山上不畏贪官专打恶霸的好汉们,差了不少。

标签: 水浒石秀潘巧云

更多文章

  • 揭秘古代历史上婚前体验秘史最早的皇后:梁女莹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体检,皇后

    我国古代为皇帝立正妻(即“皇后”),有一条极严格的婚前体检制度。《汉杂事秘辛》记载:东汉桓帝要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未成婚前,桓帝派吴婀女官来到梁府,一进门先观察梁女莹的走路姿势。接着,便跟梁商大将军一家说:要请梁女莹进闺房,仔细检查女公子的身体。出身豪门贵族的千金梁女莹死活不依,吴婀无奈

  • 江湖丐帮:天大第一大帮丐帮的打狗棒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丐帮,打狗棒,来历

    乞丐们身处社会最底层,为了在长期行乞中维持生计,他们走到一起,结成了自己的组织——丐帮。丐帮最早出现在城市经济繁荣的两宋时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录说:“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有懈怠,众所不容”。经过元、明发展,到清朝、民初达到鼎盛。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丐帮也不例外。被丐帮弟子

  • 三国史上左慈真的是仙人吗?左慈有多大的本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左慈

    三国史上左慈真的是仙人吗?左慈有多大的本事左慈,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传其《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曹植《辩道论》中说他擅长房中术。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

  • 明朝大臣方孝孺是谁?方孝孺为何会被诛十族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方孝孺

    明朝大臣方孝孺是谁?方孝孺为何会被诛十族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

  • 探秘:题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到底指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桃花,诗词

    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脍炙人口。其在《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 汉灵帝为何不杀掉专权的十常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灵帝,十常侍,东汉

    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

  • 历史上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今古文经之争

    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汉代末年。且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翻开《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

  • 稷下学宫是什么?稷下学宫始建于哪个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但却为学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桓

  • 古人科举不第后如何谋生?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人,科举

    导读:古代社会个人地位大约可按士农工商排序。读书人科举不第,退而求其次,或者务农,或者经商,或者凭借自己的才华开学设教。自唐开科取士以来,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很低。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六》说:“开元时每年录取的

  • 杨念群:科举考试真的一无是处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科举考试

    (编者按:本文作者杨念群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他认为“若比较科举和新学教育,我还是觉得科举三场考试兼顾的是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其学问导向甚为妥帖,现代教育则一味追求实用,而没有人文的根基做底盘,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步入偏颇之途”。)科举与新学的扭结处晚清末年,改制无数,“科举”被废大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