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510 更新时间:2024/1/17 3:02:29

李白一首经典,登台远望感慨古今,是抄袭崔灏的黄鹤楼还是致敬?

我们知道,因为崔灏那首《黄鹤楼》太经典,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无奈。但是,李白从心里还是不服气的,“道不得”《黄鹤楼》,那就写鹦鹉洲。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但看前四句的句式结构,清晰可见是模仿《黄鹤楼》,通篇却也是意境浑融,感情深沉,是一篇向《黄鹤楼》致敬的好诗。

写了《鹦鹉洲》后,李白还是不尽兴,于是,在金陵游历时又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游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曾经有凤凰降临,如今凤凰飞走了,只剩下江水日夜东流。

当年华丽的东吴宫苑已经埋没在幽僻杂草的小径里,晋代的达官显贵也都成了荒冢土丘。远望三山一半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劈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遮住了太阳,登高不见长安,让我无限忧愁。

凤凰台,是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祥瑞的鸟落在这里而修建的台子,故名凤凰台。金陵是六朝古都。所谓“六朝如梦,红粉成灰”,是很有沧桑感的。这就为李白的这首诗定下了基调。

首联,登台所望。

模仿崔颢《黄鹤楼》的开头,三个重复的凤”字,反复吟咏,不觉生硬、呆板,却加重了苍凉的基调。

崔颢的《黄鹤楼》用四句写鹤去楼空,写的是闲适自然;李白呢?只用两句来写凤去台空,写的凝练深沉。

凤凰去了,繁华的六朝去了,曾经的辉煌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扑面而来。

颔联,承接首联,沉思历史。

这里选取了六朝中的两个朝代——吴和晋。吴宫曾经的花花草草,都淹没在幽僻的小径上;晋代那些衣冠博带大人物,如今的陵墓也成了无主之坟。

这正如如《红楼梦》中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就像凤去楼空一样,旧的王朝已去,帝王将相已去,留下了断壁残垣,荒墓野冢。而天地依旧,草木葱茏。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兴亡,但是,李白仅仅是感慨而已,没有惋惜,只有蔑视。

颈联,从低头沉思,到俯瞰山水。

远处,三山耸立,和青天连在一起,一半隐约在落在青天之外;低头,白鹭洲横绝秦淮河中,把滚滚江流劈为两段。数字相对:三山——二水;颜色相对:青天——白鹭;

动作相对:半落——中分,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气势雄浑,真是千古警句。完全可以与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相媲美。

这就是自然力的巨大,自然景物的恢阔,大自然的无限永恒。金陵城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金陵城外: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尾联,抚今追昔,从六朝的帝都想到自己心之所向的帝都。

此时的诗人站在凤凰台上,西望长安。但是,江上的浮云遮住了太阳,遮住了他的眼睛,他没有望到长安,所以最后落到了一个“愁”上。

化用陆贾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浮云可以理解为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

崔灏的《黄鹤楼》尾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望不到家乡而起的一缕淡淡的乡愁。

李白是望不到长安而“愁”。李白望的是长安,那是大唐的首都,那是大唐的行政中心,那是住着王朝的皇帝。

他是多想回到长安,回到皇帝身边,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呀,但他却已被排挤出京都,这是李白的“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李白这是忧国忧民的“愁”。境界顿然旷达高远。

从登临起笔到“埋幽径”和“成古丘”的凄冷,再到“三山”和“二水”的壮阔,及至浮云蔽而不见长安的“愁”,情随景生,紧密勾连,一脉贯通,堪称“咏今怀古”的佳品。

崔灏的《黄鹤楼》自然悠淡,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雄浑凝重,格调上,李白胜于崔颢;气象上,崔颢高于李白。

可以说,两首诗同为登临怀古的双壁。李白的这首诗有《黄鹤楼》的痕迹,但更有自己的特色,它把历史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恨之情,雄浑博大,意旨深远。

我们学习诗词也一样,可以向别人的作品借鉴学习,但不能粗暴抄袭,要把自己的气质、情感融入其间,这是向原作致敬,也是给自己作品增辉。

标签: 凤凰台赏析金陵翻译意思李白表达什么

更多文章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赏析(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光,桂婆,赏析,娑人,情感,作者,表达,什么

    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一首奇幻的中秋词,不述相思却要去月宫伐桂!民间传说中,月宫里有一株高五百丈的桂花树。每年中秋来临,金桂成熟,黄花飘香,象征着人世间的美满团圆。可是,南宋辛弃疾却在中秋节作了一首词,想要砍掉这一株桂花树。人间处处张灯结彩,辛弃疾却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因为他心中的宿愿尚未达成,所以禁

  • 范玮琪张韶涵恩怨是怎么回事(范玮琪张韶涵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韶涵,范玮琪,恩怨,关系,怎么,什么

    时代姐妹花,争吵变仇家,范玮琪张韶涵时隔11年又开撕了?时隔11年,张韶涵和范玮琪这对塑料姐妹花又双叒叕开撕了?9月16日一早,热搜榜上挂着明晃晃的几个字:范玮琪称未伤害过张韶涵。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中,终于检索到几条有用的讯息:1、范玮琪因曝出梁静茹离婚消息而引起了争议,大众普遍认为她是个说话没有分寸

  • 范睢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上的范雎是怎样一个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范雎,人物,范睢,评价,怎样,一个

    范雎:因小人诬陷险丧命,远交近攻让秦国强大,睚眦必报一代名相!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范雎为了换主子,他给王稽送礼,在厕所拜见魏冉,甚至给魏冉擦屁股,极尽献媚之事。虽然他的名气虽然比不上商鞅,张仪,李斯等,但也是当过秦国的丞相,在秦国大一统中,他的贡献功不可没。不过在电视剧中,他被黑成了一位小人

  • 范蠡西施的结局真是细思极恐(考古发现两人最后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蠡西施,考古,细思极恐,结局,发现,最后,怎么样,真是

    范蠡与西施归隐只是世人的一厢情愿,考古发现他们是被活活淹死的。范蠡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回顾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史。他竭尽全力的帮助越王勾践,最终消灭了吴国,使越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在这之后不久,他就功成身退,远离了越国的政治,成为中国历史上能成功善终的能臣。范蠡后来为自己取了一个化名,陶

  • 范蠡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商圣范蠡为什么能得善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圣,范蠡,朝代,人物,善终,哪个,为什么

    勾践灭吴后,商圣范蠡为什么能得善终?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低微的范蠡,不仅担任了大夫 ,还担任了擢上将军。然而,范蠡之所以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原因一,帮助越王报仇雪恨。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范蠡与越王勾践相互密谋,深谙二十多年。

  • 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范进中举后干了什么事做了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范进,之后,怎么样,什么

    范进中举后发疯,被人嘲笑,却没人知道他后来有多厉害!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则讽刺文学,主要内容讲的是:范进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地位低下,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朝一日能入朝为官。尴尬的是,他先后考了几十次,都没有考中,周围的人开始嘲笑他,鄙视他,范进没有放弃,他依然每天在家苦读诗书,

  • 范进中举出自哪本书作者是谁(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范进,官职,中举,作者,出自,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做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范进中举的后续是什么?范进中举的这个故事,出自于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范进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结果他进入疯癫的状态以及胡屠夫等人的言行举止,都沦为了后世之人的笑柄,不过把他中举后的职位放到现在,可能你比他还要激动。首先我们分析

  • 范成大是什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历史低估的田园诗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诗人,田园,低估,范成大,历史,人物,代表,之一,什么

    一位被历史低估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提起大宋王朝,历史学家调侃为:“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这就是说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不给力,特别是“ 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一系列的政治军事上的败笔出现,使得大宋一片大好江山损失殆尽,大宋王朝走向末路。即便如此,在文化艺术领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文化的

  •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话(陈汤战匈奴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强汉者,匈奴,陈汤战,故事,必诛

    匈奴杀害汉使,鱼肉百姓,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也经常被人们引用。这句话出自西汉大将陈汤之口,侵犯汉朝的便是匈奴的郅支单于,而郅支单于最后落得个尸首两分。陈汤借助这次战役,结束了汉匈百余年的战争状态,为大汉王朝立下举世奇功。 汉宣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其中哲学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反者,弱者,智慧,哲学,意思,理解,其中,如何,什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怎么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却蕴含大智慧。老子告诉我们,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道的作用处是柔弱的。老子认为宇宙万物莫不尊道,道作用于宇宙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皆有道,皆阴阳相生,以道而行。这是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