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孟子简介及人物资料介绍(孟子一生经历及代表作品)

孟子简介及人物资料介绍(孟子一生经历及代表作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314 更新时间:2024/2/15 4:37:47

“亚圣”孟子,一生游历20多个年,为何都没有实现他的抱负?

一说到孟子,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之一,人称“亚圣”。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 比孔子小差不多200岁,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的思想家。

在孟子的时代,也是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荣的一段时期。

当然和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有很多,比如商鞅、庄子、惠子、鬼谷子、公孙龙,还有稍晚一些的韩非子荀子等等。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层出不穷,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张,而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孟子》正是其中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儒家思想的代表。

《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被称为“四书”,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灵魂。

那《孟子》究竟讲了什么,为什么值得千百年来人们传颂?在分享孟子的思想和贡献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孟子的生平。

孟子本名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在今天山东邹城一带。他的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孟孙氏衰落后,一部分人迁到了邹国,孟子就在那里出生的,而到了孟子这代,他们家族也没有什么贵族光环了。

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个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人。

孟轲在成为孟子之前,其实也是个熊孩子,好在他有一个精通教育心理学的母亲,传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小孩的妈妈,有很多“孟母教子”的小故事。

比如“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等等。

其中“孟母三迁”说的是,孟母为了不让孟子和其他熊孩子在一起,还曾搬了三次家,显然她已经懂得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当然,孟母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其中“断机教子”说的是,在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母亲问他:“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被吓到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那以后再也不敢怠慢学习。

在母亲的影响下,孟轲果然学有所成,接着他师从孔子的孙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而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下,算起来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的治国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和孔子一样,孟子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主要都是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说到《孟子》一书,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等等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

《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的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为“亚圣公“,“亚圣”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称。

孟子一生虽然并非功成名就,但是为什么《孟子》一书却被封为儒家经典,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呢?接下来,我们说说孟子思想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仁者无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那什么是“仁”呢,其实就是“人心”。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那怎么才能做到“仁”呢?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点:

1、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2、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3、尊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4、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5、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虽然孟子的仁政理念并没有得到实施,但是并非纯属理论,如果要是从经济政策着手,对农业社会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养生送死无憾;

然后加以适当的教育,提升人论秩序的水平,国家自然会上轨道。但可惜在战争年代,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实施。

第二: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不是孟子的原话,但在孟子的伦理哲学中,“性善论”是他的一个标签,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

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第三:因材施教

孟子也是一位教育家,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说,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

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好了,简单介绍了孟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接下来的文章,我将逐篇分享《孟子》的精彩内容。《孟子》一共分为七篇,每一篇再分为上下篇,所以就有十四个部分。

篇名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完章、告子、尽心。前六篇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而只有《尽心篇》例外。

标签: 孟子简介资料介绍人物作品经历代表一生

更多文章

  • 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凤凰台,赏析,金陵,翻译,意思,李白,表达,什么

    李白一首经典,登台远望感慨古今,是抄袭崔灏的黄鹤楼还是致敬?我们知道,因为崔灏那首《黄鹤楼》太经典,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无奈。但是,李白从心里还是不服气的,“道不得”《黄鹤楼》,那就写鹦鹉洲。《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赏析(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光,桂婆,赏析,娑人,情感,作者,表达,什么

    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一首奇幻的中秋词,不述相思却要去月宫伐桂!民间传说中,月宫里有一株高五百丈的桂花树。每年中秋来临,金桂成熟,黄花飘香,象征着人世间的美满团圆。可是,南宋辛弃疾却在中秋节作了一首词,想要砍掉这一株桂花树。人间处处张灯结彩,辛弃疾却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因为他心中的宿愿尚未达成,所以禁

  • 范玮琪张韶涵恩怨是怎么回事(范玮琪张韶涵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韶涵,范玮琪,恩怨,关系,怎么,什么

    时代姐妹花,争吵变仇家,范玮琪张韶涵时隔11年又开撕了?时隔11年,张韶涵和范玮琪这对塑料姐妹花又双叒叕开撕了?9月16日一早,热搜榜上挂着明晃晃的几个字:范玮琪称未伤害过张韶涵。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中,终于检索到几条有用的讯息:1、范玮琪因曝出梁静茹离婚消息而引起了争议,大众普遍认为她是个说话没有分寸

  • 范睢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上的范雎是怎样一个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范雎,人物,范睢,评价,怎样,一个

    范雎:因小人诬陷险丧命,远交近攻让秦国强大,睚眦必报一代名相!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范雎为了换主子,他给王稽送礼,在厕所拜见魏冉,甚至给魏冉擦屁股,极尽献媚之事。虽然他的名气虽然比不上商鞅,张仪,李斯等,但也是当过秦国的丞相,在秦国大一统中,他的贡献功不可没。不过在电视剧中,他被黑成了一位小人

  • 范蠡西施的结局真是细思极恐(考古发现两人最后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蠡西施,考古,细思极恐,结局,发现,最后,怎么样,真是

    范蠡与西施归隐只是世人的一厢情愿,考古发现他们是被活活淹死的。范蠡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回顾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史。他竭尽全力的帮助越王勾践,最终消灭了吴国,使越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在这之后不久,他就功成身退,远离了越国的政治,成为中国历史上能成功善终的能臣。范蠡后来为自己取了一个化名,陶

  • 范蠡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商圣范蠡为什么能得善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圣,范蠡,朝代,人物,善终,哪个,为什么

    勾践灭吴后,商圣范蠡为什么能得善终?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低微的范蠡,不仅担任了大夫 ,还担任了擢上将军。然而,范蠡之所以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原因一,帮助越王报仇雪恨。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范蠡与越王勾践相互密谋,深谙二十多年。

  • 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范进中举后干了什么事做了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范进,之后,怎么样,什么

    范进中举后发疯,被人嘲笑,却没人知道他后来有多厉害!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则讽刺文学,主要内容讲的是:范进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地位低下,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朝一日能入朝为官。尴尬的是,他先后考了几十次,都没有考中,周围的人开始嘲笑他,鄙视他,范进没有放弃,他依然每天在家苦读诗书,

  • 范进中举出自哪本书作者是谁(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范进,官职,中举,作者,出自,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做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范进中举的后续是什么?范进中举的这个故事,出自于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范进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结果他进入疯癫的状态以及胡屠夫等人的言行举止,都沦为了后世之人的笑柄,不过把他中举后的职位放到现在,可能你比他还要激动。首先我们分析

  • 范成大是什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历史低估的田园诗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诗人,田园,低估,范成大,历史,人物,代表,之一,什么

    一位被历史低估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提起大宋王朝,历史学家调侃为:“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这就是说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不给力,特别是“ 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一系列的政治军事上的败笔出现,使得大宋一片大好江山损失殆尽,大宋王朝走向末路。即便如此,在文化艺术领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文化的

  •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话(陈汤战匈奴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强汉者,匈奴,陈汤战,故事,必诛

    匈奴杀害汉使,鱼肉百姓,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也经常被人们引用。这句话出自西汉大将陈汤之口,侵犯汉朝的便是匈奴的郅支单于,而郅支单于最后落得个尸首两分。陈汤借助这次战役,结束了汉匈百余年的战争状态,为大汉王朝立下举世奇功。 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