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嫁妆是什么意思(关于结婚嫁妆彩礼的前世今生历史)

嫁妆是什么意思(关于结婚嫁妆彩礼的前世今生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79 更新时间:2024/2/26 8:07:34

嫁妆(彩礼)的前世今生:现代社会的“封建残余”。

嫁妆这玩意和古代的宗族观念直接绑定,用途是彰显女方家庭的财力。

嫁妆并非中国独有

嫁妆并非中国独有的概念,最早可考的记录,比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嫁妆已经被描述为早已存在的习俗。

这个习俗的规则包括:妻子在其丈夫死后可以获得其原嫁妆的一部分做为其遗产,这笔遗产只能够被她自己所出的后代继承,而其夫和其它女性所生的孩子则无权继承。

如果其娘家在女子出嫁时提供了嫁妆,则该女子在之后无权要求父母的遗产。

如果妻子去世时膝下无子,则其夫必须归还嫁妆,同时也可以收回部分聘礼;嫁妆的数量一般都很惊人。

和世界多数其他地区一样,在古代中国嫁妆除作为妻子自用和守寡后的生活费。

其他主要用途是如果夫家衰败了,没钱为孩子们出教育费用和女儿的嫁妆,这时妻子须用部分嫁妆承担这些费用。

此外,在夫家有经济能力出嫁妆时,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妻子也可用其本人的部分嫁妆再进一步为女儿的嫁妆增资。

嫁妆是已婚妇女的私人财产,自宋以降受到历代法律的保障:夫家人无权染指妻子的嫁妆。

通常情况下,如未经妻子的同意,夫家任何人都不能动用嫁妆,而且夫家人所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霸占嫁妆。

简而言之,嫁妆在那个年代,非常重要,因为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女性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权。嫁妆对她们来说,是唯一可自由支配的财产。

高生育率让妇女没有财产权

在大众概念里,古老的原始氏族是个标准的母系社会。这个社会人人平等,女性地位甚至高于男性,享受绝对的统治权。

这套理论的根基是原始部落中,女人负责采集,男人负责狩猎,而采集的收入比狩猎的收入更为稳定。

可惜,这套理论过于简单粗疏,而且极度不符合蛮荒时期的生存法则。哪怕是现代,一个女孩结婚成为人妻后,都会因备孕、怀孕、生产导致收入锐减。

在那个婴孩夭折率居高不下的时代,想要保证人口的增长,一对夫妻至少需要生育6-7个后代。与此同时,当时的人寿命却十分短暂,能活过40便算高寿。

假设一个女孩在14岁初次例假,那么等到她寿终正寝,只有26年。最少4年生育一个孩子,其频率之高,现代人根本无法想象。

而且,这还只是最低最低的频率,实际上,一直到我们祖父辈,一户人家有十几个小孩都不罕见。对原始氏族而言,一个妇女只生育6-7个绝对算少。

高生育率让妇女不可能有那么多工作的时间,她们需要大量时间去陪伴孩子们。其工作效率不可能有男人那么高,除非她的丈夫已经懒到一点不工作,天天睡大觉。

而这种人在冰河时期,根本无法生存下来。

和平权意识逐渐崛起的近现代不同,古人并不将生育视为付出,恰恰相反,他们觉得这是女人天生的义务。

所以,古代妇女很难从生育中获取什么利益,通常是给一壶酒或者一只狗打发了。其生存状况完全看丈夫的阶级而定。

在这种环境下,妇女很难拥有男人一样的财产权,嫁妆是她们唯一的依靠,也是她们从娘家获得的唯一支持。

嫁妆的多少也能显示娘家的财力,给嫁妆够厚的家族,一般都是望族,女儿嫁人后也会有一定地位,至少丈夫不敢随意打骂。

比如宋朝就以嫁妆风气浓厚闻名,司马光说:“今世俗之贪卑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蔡襄任福建福州之官时,曾表示“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

嫁妆送到新郎家时,“己而校奁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满意,至有割男女之爱,辄相弃背。习俗日久,不以为怖。”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嫁外甥女时,便借了二百贯“以为遣嫁之资”。

在当时就连宋神宗的弟弟扬王赵颢,都因私产有限,但多个女儿几乎同时到了婚嫁年龄,不得不向宋神宗伸手,提前预支一些俸禄。

清朝的嫁妆风气不减,据道光《安平县志》称:“贫者减他物,而床帐必具”同治《洪洞县志》的记载:“近俗竟有假妆奁为饵,以争财礼者。

既有用铜锡充数,以骗亲者;更有以好看为名,令男家借取首饰、币帛,及赚物到手,或尽裁减,或竟当(卖)者,致使日后残恨其妇,诟詈其婿,究以两姓之好,遂成仇雠。”

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回忆其母以“平妻”身份嫁曾广钧,曾宝荪祖母郭太夫人要新娘“交出所有聘礼” 。

嫁妆的淡化

当然对妇女而言,这噩梦一般的日子,在最近一百年逐渐远去。除了老生常谈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生儿的夭折率逐渐递减,而人均寿命却在逐渐递增。

工业革命后,男女体力的差异也被降低,妇女越来越能在家中直起腰杆。

嫁妆作为一种“资产”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成为完全礼仪上的物品。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宗族”这一古老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少见于主流的社会。中国人已经慢慢地适应了原子化的生活。原本用于体现娘家财力的“嫁妆”也变得可有可无。

毕竟父母一辈普遍比较穷苦,除了不动产外,他们的积蓄在通胀的今天完全不值一提。

扣除比较富裕“有传家宝”的家庭外,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无法提供给子女适应当今时代的嫁妆。这也导致嫁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结语

嫁妆的诞生,本质上是古代男尊女卑的一种体现,社会必须诞生一种机制适当地保护已婚妇女的权益。

作为旧时代的产物,它注定随着现代化的脚步而消失,或者成为纯粹的文化象征。

标签: 嫁妆彩礼意思历史结婚前世今生关于什么

更多文章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什么意思(典故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萧何败,典故,意思,历史,人物,哪个,什么

    秦末大乱,各路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各路豪杰纷纷响应,同年九月,项羽随叔父项梁于会稽起义。十月,刘邦于沛县起义,自称赤帝子。也就在此时,韩信加入项梁、项羽义军。随军征战,多次向项羽进言献策,但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采纳,未得重用。公元前206年,韩信离开项羽,加入刘邦的队

  • 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成语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辕北辙,成语,道理,意思,告诉,什么,我们,一个

    教科书解释成语“南辕北辙”实在太浅薄、草率、没文化!我们小学课本即学过南辕北辙这个成语,但小学语文通常只会给学生解释其含义,却不剖析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很多人理解成语只关心引申义,以至于很难理解成语深层次的意思。 我们开篇即把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出处作为二级标题强调出来,以便告诉大

  • 朱重八是谁的原名(朱元璋传奇一生起步阶段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重八,传奇,原名,朱元璋,阶段,起步,一生,故事

    历经苦难的朱重八踌躇满志!公元1351年,上天给元朝命运的最后一根儿稻草终于压了下来,元朝的末日到了。宰相托托坚决要求治理黄河的愿望是好的,元朝那腐败到极点的官吏,是他所不了解的,他终于尝到苦果了。当元朝命令沿岸17万劳工修河堤时,各级的官吏那是异常兴奋,首先,皇帝拨给的工钱是可以克扣的,民工的口粮

  • 周培公清朝个人资料简介(凭借三寸舌降服十万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培公,舌降服,简介,资料,清朝,个人,凭借,十万

    周培公:铮铮傲骨,智勇双全,三寸舌降服十万军。周培公,康熙的重要谋臣之一。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丧母。乳母龚嬷嬷把他接回家抚养,见周培公天资聪颖,乳母让自己儿子去当兵挣钱,省吃俭用供周培公读书。周培公也非常争气,应考府试、乡试连战连捷。但是在会试中,因为周培公在文章中将“玄”字最后一笔没有缺笔,犯了

  • 明朝空印案是怎么回事(朱元璋空印案是不是冤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空印案,冤案,朱元璋,明朝,怎么

    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冤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冤案?明初四大案是指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铲除对朝廷有威胁的人而策划的著名屠杀事件。明初四大案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

  • 爱新觉罗·福临是顺治皇帝吗(关于顺治皇帝的几个之谜)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顺治,皇帝,关于,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6岁即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是清王朝的第三任帮主,也是清入关以来的第一任帮主。笔者对他的概括就是谜一样的人生。 顺治帝的生母便是孝庄,关于“太后下嫁”的说法,在历史上延续了好久。其一,皇太极没有明确继承人,而当时的福临仅有

  • 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还清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条约,赔款,签订,辛丑

    《辛丑条约》约定39年还清,10年后清朝就亡了,剩下的钱呢?《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五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

  • 高阳公主的历史简介(敢爱敢恨高阳公主最后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公主,高阳,简介,历史,结局,最后

    高阳公主——敢爱敢恨!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在她十五岁的时候,皇帝爸爸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作她的驸马。但是房遗爱虽然贵为当朝宰相的儿子,却并不是高阳公主喜欢的类型,公主喜欢的是温文儒雅的书生,对这位高大雄壮的驸马是一百个不满意。洞房花烛夜之后,房遗爱就再没有被宣进公主闺房的机

  •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朝边塞诗人因军功而封侯)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封侯,诗人,军功,边塞,朝代,高适,唐朝,哪个

    高适向高处,累功终封侯!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是唐代罕见的因军功而封侯的诗人。《旧唐书》记载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高适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人生当进取、奋斗终有成的真谛。1.一诗赠别,天下皆知公元747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高适,为送别友人董大,题诗一首,其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 刘彻是明君还是昏君(汉武帝刘彻的历史评价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彻,明君,昏君,汉武帝,历史,评价,如何,还是

    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大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他是汉景帝刘启的第10子,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刘彻在他4岁的时候,就被景帝册立为胶东王,7岁的时候被封为太子。公元前141年,刘彻登基称帝,统治汉王朝长达54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