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610 更新时间:2024/2/25 13:51:12

中国古代哲学史摘要第一编先秦时期哲学绪论1、中华文明原始思想的萌生同世界上其它文明不同的是,我们祖先的生产劳动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地理环境看,古代中国在北方、西方、东南方都有天然的屏障,同外界的联系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上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中国哲学的初始时期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受到当时世界其他文明的影响。受到这种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定,我们祖先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农业与治水构成了中华文明产生之初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人际关系与西方相比要复杂的多。中华文明之所以被称作早熟的文明,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治水。中国神话传说多偏重于实用型,较少神秘型。2、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在殷周两大王朝交替过程中诞生,并在周人的思想自觉过程中奠基的。礼乐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治国,一是教人。周人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三大创建:一是礼乐之制,一是敬德保民思想,一是阴阳五行观念。这三大创建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礼乐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敬德保民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德上,阴阳五行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观上。中国哲学正是在周人的这三大思想创建的基础上酝酿诞生的。3、由“周文疲敝”到“哲学突破”西周文化对先秦哲学的产生虽然有重大的影响,但中国哲学的真正产生则要归于春秋战国之际。第一章孔子与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殷人后裔,宋国贵族。三岁丧父,少年贫贱。曾做过管仓库、畜牧的小吏。由于是贵族后裔,少时懂礼,以儒为业。中年招收弟子从事讲学,后在鲁国担任都宰和司寇,不久去职。为实现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颠沛劳顿长达十四年之久,晚年归鲁,整理文化典籍。据说曾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其言论由门徒记录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材料。中庸是在肯定事物原则和性质的前提下,力争在其两端之间寻找最为合适的那一个量的点,折中主义是为赢取某些好处,而一概否认事物的原则和性质。简单一点说,中庸只涉及事物量得问题,折中主义涉及到事物质的问题。1、原始之儒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2、“吾为东周”的礼的思想3、“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的思想4、“以礼制中”的中庸思想第二章墨子与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89),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自称“贱人”,擅长工艺技巧,与当时著名的工匠公输般(鲁班)齐名。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各种文化典籍相当熟悉,曾任宋国大夫。成年后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因与时势不合,始终未见重用。晚年主要从事授徒讲学活动,并向各诸侯国推荐弟子,借以继续推行其思想主张。墨子早年曾接受儒学教育,后来因反对儒家的政治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创立了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不同,墨家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其成员称为“墨者”,生活艰苦朴素,严守组织纪律,“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墨者出仕要由组织的领袖委派,出仕所得俸禄也必须交出一部分供团体使用。墨子死后,这个团体的领袖称为“钜子”,继续严格执行墨家的各种规定。后分为三派,学术倾向有较大变化,直至逐渐散落。墨子曾将自己的思想概括为十个方面,史称“十事”。《鲁问》记墨子自云:“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xi3)音湛(zhan4)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十事”是墨子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1、“兼以易别”的思想主张“尚贤”的思想带有明显的革新色彩,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强调在人员任用问题上,必须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用,无能则弃。2、“天治”、“明鬼”的形上要求3、“三表发”及功利主义思想倾向墨子看到,当时人人只是自爱,只是自利,结果弄得人人争斗不休天下昏乱不宁。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就是“兼爱”,如果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了,那么利自然也就可以相互交换了。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交利,兼爱是交利的思想基础,交利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墨子由兼爱引出交利,将义与礼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在先秦各大学派中是非常有特点的。第三章老子与其创立的道家学派老子(生卒年不详)其人,在西汉初年已比较神秘了。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里讲到三个老子,即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dan1)。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司马迁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老子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1、老子道德思想的含义与特点老子讲了道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独立而不改”,其二是“周行而不殆”。所谓“独立而不改”即是强调道的永恒性(“先天地生”)。具体的说,有三层意思。第一,道是“无物”,道不是有形的东西;第二,道又是“有物”,不但“有象”,而且“有精”;第三,有物生于无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道的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应用3、道的思想在生活方面的应用第四章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鲁国贵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其母代父三迁之教,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稍长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成年后,效仿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大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并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当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国忌之徒,诸侯东面朝齐。”因仁政学说理想色彩太重,与时势不合,终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共同合作,著成《孟子》一书。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弟子,自觉以学习和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其经历与孔子也相仿,都是先授徒讲学,再游历诸国,最后讲学著书。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孟子性格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孔子是一个谆谆长者,性格温和。孟子则以好辩著称,个性强烈。1、郭店楚简及思孟学派2、以良心为基础的性善理论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但它总是要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善性,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也就是说,因为人人都有良心本心,所以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因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所以人人都有诚善之性。这就告诉我们,性善的根据完全在于心善,因为心善所以性善。孟子只以良心本心论性善的奥妙就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孟子还将良心本心的根据直接归到了天上。3、良心本心是内在的,能不能得到它,完全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行为得不到预想的效果,都应该反身寻找自己的原因。比如,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管理别人,却没有管好,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智;礼待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敬。反求诸己首先是自反,自反实际上是一种思的过程。自反就是自得,“自得”是“自己得到良心本心”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是说,君子用大道来加深造诣,就是要求自得。自得就能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得深;积蓄得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求自得。总之,反求诸己是自反和自得的紧密结合:自反是从途径上讲,自得是从目的上讲;自反是反思自己的良心本心,自得是得到自己的良心本心。一旦做到了自得,听从良心本心的命令,也就成就了道德。3、以性善论为基础的王道主义孟子构建性善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所谓王道主义就是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你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详细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简单易懂。没时间的话,把书的目录看一遍基本上也能了解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以下是从别的地方粘的,供参考。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存在矛盾的谚语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1、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2、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3、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6、俗话

  • 儒家思想、老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

  • 人地矛盾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地:土地资源人地矛盾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如果人口增多,粮食需求量也要增大。这时就要向大自然要地,向山要地,以便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开垦荒地,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于是就要继续开垦以求获得更多粮食,至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说,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 矛盾是什么意思,"矛盾"的汉语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矛盾】(1)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见于《韩非子?难一》)。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行为自相低触:~百出

  • 庄子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庄子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

  • 有哪些诗句可以分享给高考学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祝高考金榜题名古诗励志名句(四川王典馥/整理)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语意】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语意】在广博读书时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 高考经常出现的古诗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高考时出现的古诗,是对考生智库量的一种考量,智库量来源于读书,爱好和性趣。学生除了要撑握课堂知识,同时要读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书藉,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即可以提高自身的情操,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性趣。我个人觉得,高考时最有可能出现古诗词,主要是如下几位的作品;三国时的曹操,尤其是他的《观苍海》。唐代

  • 《道德经》的主要概括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

  •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正确的,因为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思维的观点,但是他把物质简单的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古代辩证法朴素直观,大多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对构成世界各个元素与部分认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备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 老子的事迹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一说为安徽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人,汉族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