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一词并是现代才有的,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春秋及以前,道路跟水渠是合二为一的,到战国时代生产力提高,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增多,战争频繁,于是有了专门的道路。路渠分开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路随渠走不再是路存在的唯一方式。
《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有史记载“道路”一词出现最早的地方。《周礼》一书,形成于公元前1040年,是周公旦完成东征,大封诸侯后主持编纂的一部书。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他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周礼》。全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礼》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大禹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井田制发展农耕。井田需要用的水,除了打井取水外,还可从江河中修渠引水,因此渠应运而生。水渠除了引水外,还有交通道路的作用,在水渠两旁要修路,方便百姓通行。水渠过宽时,还会在渠上建桥,方便行人跨渠而过。井田中的阡陌就是田间小路,同时也是田地的界线。因此路桥从水利工程中而生,墨家精通土木工程,为大秦疏通天下河渠,修建全国直道提供了技术支撑。
周朝时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战国时代道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换为栈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建了辐射全国的直道,其中咸阳至九原的驰道被称为最早的高速公路。秦国还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大型水利工程。
按照语感、语境,“道”比”路”要宽,要直,要大。但无论《周礼》、还是《史记》,“道路”一词很早就开始连用,至今超过3000年,是古汉语中少见的“同意连属”现象。
1、《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翻译为直达的大路。很明显,道强调大、强调直。
“路”:道也。
直接又用道来解释路……不过可以看出,少了直、宽、大的感觉。
再从英语中解释道和路的区别。感觉道=road,多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大路或乡村大路;路=path,多指未经开凿,通过践踏而自然形成的“小路”。
至于道,在《老子》中被引申大道、道理,也可以看出道的气势。
到今天,道路、路线都可以在zz术语中见到,不足为奇了。
2、典籍中,很早就有“道路”的连用,是古汉语奇特的“同意连属”现象。
《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史记周本纪》:“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中没有道路一词,是否可以说明“道路”产生于周代,是因为诸侯之间的战争而兴起的战争设施呢?这个还需要更多考证,我这里不敢妄下断言。
有些回答把道路同水渠联系到一起,我不敢苟同……
3、古汉语中,类似的“同意连属”现象还有“面目”、“园圃”等等,您有兴趣可以深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秋水》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