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256 更新时间:2024/1/20 23:31:00

一、古代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高度概括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培植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相处、尊天祭祖、克己复礼、尽心尽责的感情,对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1、“天人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和道家,是形成古代城市规划礼制思想的基石,如《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道家的“祸福相依”主张,都对规划中如何掌握天地、祖宗、社稷、阴阳、方位、虚实、对称、轴线等起着重要作用。2、“知行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法家,是形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以贯之”、正统规划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历经2000年,在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得到最完整的体现,就是“知行合一”熏陶的结果。3、“情景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古代城市规划重立意、讲理性、象征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周易》是对自然界综合观察得来的产物,是这种思想的最早渊源。道家思想包括不少“情景合一”内容,如在北宋时出现的“太极图”,东晋时代盛行的风水堪学说,都是同时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城市规划常用的“相土”、“尝水”、“卜居”、“形胜”、“值景构筑”、“借景”、“对景”等创作思想,都是来源于“情景合一”理论。哲学思想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表现。“天人合一”观念是东方文化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即处理人与天的关系,“天道”是宇宙间最高的道理,人必须要尊重天,历代的皇帝也不例外,祭天的天坛是国家的各个坛庙之首。天既然这么重要,必然在城市与建筑中也要反映。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天筠地维”说、地舆说,也正是基于这样“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而产生的,“天”始终作为“主宰”社会形象出现在城市中,成为城市规划的崇高目标。二、从古诗文浅谈古代城乡风貌中国古人建造一座城市或一组建筑,究竟是功能第一还是精神需要第一,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从古代的城市实际建设来看,至少是古代重要城市和建筑群的规划与设计在通常情况下是把精神需要放在第一或极重要的位置来考虑的。现以古诗文为例,浅谈古代城乡建设面貌的鉴赏标准。1、描述乡村。(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3)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4)许浑的《夜归丁卯桥村社》“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绿桥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以上为古代诗人笔下描写的农村景色,自在、和谐、闲适、宁静、安详、鲜美,反映崇尚返归自然,与天地融合在一起的美学标准。2、描述城镇。(1)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独自笙歌彻晓闻。”(2)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上为古代诗人笔下的城市,有的描写经济繁荣,井市有序;有的描写环境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字里行间皆流露追求和谐、淡雅,与自然和谐的情趣,又是一种更高的美学哲理思想。古代城乡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视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乡村追求宁静祥和,恬淡闲适;城市追求工整有序,经济繁荣。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和乡村建设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应极力推崇传统城市建设中的哲学文化,让中国哲学思想走向辉煌。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都是效法于天的,哲学思想通过天、地、人,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等渠道而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表现了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的传统命题是“真、善、美”标准的研究,有关“真、善、美”标准的各种观点,表现出中华民族在理论思维方面的独创性。古代思想家“真、善、美”的标准可概括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高度概括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培植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相处、尊天祭祖、克己复礼、尽心尽责的感情,对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1、“天人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和道家,是形成古代城市规划礼制思想的基石,如《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道家的“祸福相依”主张,都对规划中如何掌握天地、祖宗、社稷、阴阳、方位、虚实、对称、轴线等起着重要作用。2、“知行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法家,是形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以贯之”、正统规划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历经2000年,在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得到最完整的体现,就是“知行合一”熏陶的结果。3、“情景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古代城市规划重立意、讲理性、象征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周易》是对自然界综合观察得来的产物,是这种思想的最早渊源。道家思想包括不少“情景合一”内容,如在北宋时出现的“太极图”,东晋时代盛行的风水堪学说,都是同时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城市规划常用的“相土”、“尝水”、“卜居”、“形胜”、“值景构筑”、“借景”、“对景”等创作思想,都是来源于“情景合一”理论。哲学思想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表现。“天人合一”观念是东方文化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即处理人与天的关系,“天道”是宇宙间最高的道理,人必须要尊重天,历代的皇帝也不例外,祭天的天坛是国家的各个坛庙之首。天既然这么重要,必然在城市与建筑中也要反映。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天筠地维”说、地舆说,也正是基于这样“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而产生的,“天”始终作为“主宰”社会形象出现在城市中,成为城市规划的崇高目标。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都是效法于天的,哲学思想通过天、地、人,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等渠道而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表现了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哲学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你看待生活与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与道学天道,指宇宙及生命的衍化。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

  • 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学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

  • 从船夫与哲学家的对话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说明了这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和中国古代的刻舟求剑典故的寓意如出一辙。哲学追求的真、善、美。美包含多样性,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呈现多样性才能体现出美感。船夫有船夫的技能,哲学家有哲学家的思想,哲学家应该懂得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生存方式,并且能够懂得发挥船夫的技能,即使发生了危机,哲学思

  • 儒家文化从哪方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现于西周时期,正式成为一种哲学理论则是在汉代和宋代。“天人合一”概念的提出者是北宋的张载,他在《乾称》一书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文化中体现在修身、治国等方面。孔子

  • 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动静之辩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静之辩就是探讨动静关系。在动静之辩中,哲学家主要探讨的是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变的;是动为主,还是以静为主,动和静是什么关系;动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没有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1、中国哲学家大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变

  •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论,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可以说“天人相应”思想是《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内经》“天人相应”学说主要在以

  • 诸子散文的主张,内容,思想,观点是???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哲学思想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认识论老

  • 为什么古中医说天人合一?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是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些和谐。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意识、一种状态。中医之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主张“天人合一”,具

  • 中国古代国防指导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有“居安思危”、“以民为本”的国防指导思想,“寓兵于农”、“富国强兵”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斗争策略等...

  • 人本主义是唯物主义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再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物质的关系时,得出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对于其他方面毫无意义。所以以后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很幼稚,评价一种学说不是对它进行分类,而是结合历史来具体评价,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很难作唯物、唯心的区分。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形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