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高度概括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培植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相处、尊天祭祖、克己复礼、尽心尽责的感情,对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1、“天人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和道家,是形成古代城市规划礼制思想的基石,如《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道家的“祸福相依”主张,都对规划中如何掌握天地、祖宗、社稷、阴阳、方位、虚实、对称、轴线等起着重要作用。2、“知行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法家,是形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以贯之”、正统规划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历经2000年,在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得到最完整的体现,就是“知行合一”熏陶的结果。3、“情景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古代城市规划重立意、讲理性、象征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周易》是对自然界综合观察得来的产物,是这种思想的最早渊源。道家思想包括不少“情景合一”内容,如在北宋时出现的“太极图”,东晋时代盛行的风水堪学说,都是同时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城市规划常用的“相土”、“尝水”、“卜居”、“形胜”、“值景构筑”、“借景”、“对景”等创作思想,都是来源于“情景合一”理论。哲学思想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表现。“天人合一”观念是东方文化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即处理人与天的关系,“天道”是宇宙间最高的道理,人必须要尊重天,历代的皇帝也不例外,祭天的天坛是国家的各个坛庙之首。天既然这么重要,必然在城市与建筑中也要反映。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天筠地维”说、地舆说,也正是基于这样“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而产生的,“天”始终作为“主宰”社会形象出现在城市中,成为城市规划的崇高目标。二、从古诗文浅谈古代城乡风貌中国古人建造一座城市或一组建筑,究竟是功能第一还是精神需要第一,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从古代的城市实际建设来看,至少是古代重要城市和建筑群的规划与设计在通常情况下是把精神需要放在第一或极重要的位置来考虑的。现以古诗文为例,浅谈古代城乡建设面貌的鉴赏标准。1、描述乡村。(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3)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4)许浑的《夜归丁卯桥村社》“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绿桥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以上为古代诗人笔下描写的农村景色,自在、和谐、闲适、宁静、安详、鲜美,反映崇尚返归自然,与天地融合在一起的美学标准。2、描述城镇。(1)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独自笙歌彻晓闻。”(2)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上为古代诗人笔下的城市,有的描写经济繁荣,井市有序;有的描写环境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字里行间皆流露追求和谐、淡雅,与自然和谐的情趣,又是一种更高的美学哲理思想。古代城乡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视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乡村追求宁静祥和,恬淡闲适;城市追求工整有序,经济繁荣。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和乡村建设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应极力推崇传统城市建设中的哲学文化,让中国哲学思想走向辉煌。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都是效法于天的,哲学思想通过天、地、人,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等渠道而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表现了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的传统命题是“真、善、美”标准的研究,有关“真、善、美”标准的各种观点,表现出中华民族在理论思维方面的独创性。古代思想家“真、善、美”的标准可概括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高度概括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培植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相处、尊天祭祖、克己复礼、尽心尽责的感情,对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1、“天人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和道家,是形成古代城市规划礼制思想的基石,如《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道家的“祸福相依”主张,都对规划中如何掌握天地、祖宗、社稷、阴阳、方位、虚实、对称、轴线等起着重要作用。2、“知行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法家,是形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以贯之”、正统规划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历经2000年,在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得到最完整的体现,就是“知行合一”熏陶的结果。3、“情景合一”的代表性学派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古代城市规划重立意、讲理性、象征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周易》是对自然界综合观察得来的产物,是这种思想的最早渊源。道家思想包括不少“情景合一”内容,如在北宋时出现的“太极图”,东晋时代盛行的风水堪学说,都是同时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城市规划常用的“相土”、“尝水”、“卜居”、“形胜”、“值景构筑”、“借景”、“对景”等创作思想,都是来源于“情景合一”理论。哲学思想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表现。“天人合一”观念是东方文化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即处理人与天的关系,“天道”是宇宙间最高的道理,人必须要尊重天,历代的皇帝也不例外,祭天的天坛是国家的各个坛庙之首。天既然这么重要,必然在城市与建筑中也要反映。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天筠地维”说、地舆说,也正是基于这样“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而产生的,“天”始终作为“主宰”社会形象出现在城市中,成为城市规划的崇高目标。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都是效法于天的,哲学思想通过天、地、人,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等渠道而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表现了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