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静之辩就是探讨动静关系。在动静之辩中,哲学家主要探讨的是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变的;是动为主,还是以静为主,动和静是什么关系;动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没有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1、中国哲学家大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把动和静作为一对范畴来考察,他有鉴于“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历史现象,有鉴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贫富贵贱的变化,提出“反者道之动”思想。在他看来,变化是道的必然运动,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他还注意到动和静又是互相转化的,所谓万物向反面转化,就是事物的动到了极点,而向静的方面转化。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老子的动静观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对后世影响深刻而久远。先秦时期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战国时的《易传》。这部书着重从变化的原理出发,阐发了一套“变化日新”的重变哲学。在《易传》的作者看来,变化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传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了就通畅,通畅了就能长久。世界万物都在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就造成发展和变化。后来的哲学家大都继承了老子和《易传》的思想,强调发展与变化。庄子、荀子、张载、王安石、二程、朱熹、王夫之等都有精辟的见解。世界的发展变化有没有规律,在中国哲学家那里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不仅肯定世界是发展变化的,还认为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荀子说:“天行有常”,肯定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韩非则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称为“势”,西汉董仲舒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2、古代哲学家论证了动静相互依存的关系。东晋僧人僧肇主张“即动而求静”,“求静于诸动”,认为“动静未始异”。北宋周敦颐认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程颐肯定“动静无端”。南宋朱熹发挥了周、程的思想,认为“动静二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王夫之提出:“动静互涵”,“动静皆动”。3、与动静关系密切相关的还有运动过程,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原因的探讨。老子提出向相反方面转化的思想。《易传》认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肯定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4、古代哲学家还探讨了运动的形态。如宋代张载把运动分为两种形态:“变,言其著;化,言其渐。”认为显著的变化“变”与逐渐变化的“化”是相互转化的。王夫之在总结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变化日新说,认为“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把运动变化看作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5、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动静常变的关系,落脚点仍然在于社会人生。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动静观。如运动变化的根据是什么?董仲舒虽然也肯定变,但把变的根据归结为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是为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的。王夫之“太虚本动”,“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则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又如动和静的关系,一般都认为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的。而魏晋时的王弼强调“静为燥君。安为动主”,“动起于静”,“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把静视为绝对的,主张以静制动。他认为运动、变化是非根本的,而静止不变是根本的。他是出于维护社会现状和统治者的既得利益服务的。朱熹虽然认为动静相互依存,但最终还是“静者为主,而动者为客”。王夫之则认为“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二者互相包含,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的观点,把静视为动的一种存在形式,辩证地解决了动与静的关系问题。
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动静之辩
更多文章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论,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可以说“天人相应”思想是《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内经》“天人相应”学说主要在以
诸子散文的主张,内容,思想,观点是???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哲学思想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认识论老
为什么古中医说天人合一?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是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些和谐。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意识、一种状态。中医之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主张“天人合一”,具
中国古代国防指导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有“居安思危”、“以民为本”的国防指导思想,“寓兵于农”、“富国强兵”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斗争策略等...
人本主义是唯物主义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再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物质的关系时,得出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对于其他方面毫无意义。所以以后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很幼稚,评价一种学说不是对它进行分类,而是结合历史来具体评价,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很难作唯物、唯心的区分。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形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也没有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和哲学都那样模糊难懂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水准应该是很高的,难懂大概是任何严肃的哲学都难懂。这个我非专家,不讨论了。对于科学,中国古代实证精神薄弱,始终未能发展出科学方法,如假设检验,对照试验等基础性的方法论,导致许多门科学只能以玄学的形式论述。典型例子如中医。经络到底为何?是一串细胞,还是一个管道?还是神经?无人说得清楚。然而古人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哲学,科学都是那样的模糊难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不能称为科学,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形成体系一说,说技术就差不多~~中国的研究方向和西方希腊模式完全不同,在春秋时期,我们有过很多思想,应该也有类似希腊的模式,但是没那么纯粹只是近似,应该是墨家之类,后来被淘汰了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哲学上很主观模糊的东西,而不是希腊那种为什么,怎么推导的模式中国古代技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大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现实性(或现世性)。与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古代思想也经历了漫长的神话阶段,即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2、重联系性。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并一直以此为传统。强调现象背后的本质,并认为有一个本原性的实体决定着世界的产生和运行。3、实践性。西方哲学由
为什么说“阴阳”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易经》卦象的核心:《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交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的构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翻
中国哲学是什么体系?老庄是否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啥体系不体系的?只有“是”与“不是”的区别!哲学就是探求本源(绝对)真的学问。只要中国的文化中有符合探求本源(绝对)真的学问,那就是“哲学”。问题的关键是,许多人在探求的过程中稀里糊涂把“什么是真”当做了“真是什么”。“真是什么”是对“真”的绝对普遍共性的(把捉)描述(定义),这种(把捉)描述是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