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最初的哲学是什么?起源于何时?

中国最初的哲学是什么?起源于何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601 更新时间:2024/1/18 8:28:12

您好!中国哲学的源头应该是《易经》的思想。始创于伏羲氏。那是中国思想的根源!后经周文王和孔子的发展使《易经》思想更加完善。其实《易经》应该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难把它归属于某个人。只是周文王和孔子对“易“的贡献比较大而已。

什么是古代圣哲

道家首先,“道家”与“道教”二者有着概念上的区别。“道家”即以“老庄哲学”体系为核心的学说。此学说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这也是道家学派的由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庄子,其学说的文字记载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这两本书。《老子》主张万事万物皆有根源,且有一定的演变规则,这种根源和规则,即称为“道”。《庄子》认为万物之根源,本乎一个“道”字,从“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乃至探究人生,那么,世上一切事物皆同,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道家的人生态度是“出世”的,其学术主张是“清静无为”,独善其身。道家的“道”,教人处世,必先认识自身行为的准则、规范,这即是“道”人行千里以大道为规范,以路线为准则。有人贪图走“捷径”、找“窍门”,殊不知“道”最直,沿着“道”向前走就能找到想入的“正门”。舍弃“道”而走他径,便是弯路、邪路,甚至是危险之路。能得到自身行为之“道”者,其思想将有别于普通,其德彰、其知显、其功达。儒家儒家,和“道家”一样,是代表一种思想体系的学说。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被后世帝王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则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的代表论著是《论语》、《孟子》、《荀子》。其中心是“仁”、“义”、“礼”、“智”、“信”。儒家的“仁、义”,孔子把“仁”解释为:一、“爱人”;二、“仁者先难而后获”;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主张给人以仁爱之心;于己能安贫守道;还要有谦恭的风度,敬业的精神,与人为善的雅量。符合者,可谓“仁”,方为君子。君子是高尚人格的称谓,没有地位的贵贱之分,亦无衣食贫富之辩。人能为君子者,处处谦恭可掬,爱人敬人,也必能处处得到帮助,受人尊重。这种藏形于心、涵谋于神的滔略,实乃君子之所为。墨家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墨翟。墨子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中心就是“兼爱”、“非攻”。“兼爱”,即一个人不单要爱自己,还要爱所有的人;“非攻”,即反对诸国之间的互相掠夺和战争。墨子的言论,都收集在《墨子》一书中。书中主要内容除了“兼爱”、“非攻”以外,还有“贵义”、“尚贤”、“非命”、“节葬”、“法仪”、“修身”等。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同时流传于世,后由于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墨学渐衰渐微。但却未完全失传。诸如“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一直以其独有的文化力渗透到今天。法家法家其实是由儒家派生出来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因当时韩国的国力衰微,韩非便多次上书提出富国强兵的主张,但没被国君采纳。于是,他便发奋著书,写了十几万字的著作,名《韩非子》。《韩非子》总结了法家的一整套理论。如:法家反对不切实际的复古学说,认为帝王应当运用势、术、法来统治国家。势,就是君主的权威;术,是指驾驭臣下的手段;法,是法令制度。法家的学说虽然非常实用。但其代表论著《韩非子》却是站在极端不相信人的立场,来论述治政的。兵家兵家,并非指一个学派体系的“家”,在诸子百家中并未排上行头。但宋人郑有贤却称誉孙子兵法“包四种,笼百家”,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之精华。中国古代的兵书以《孙子兵法》为代表。兵家们并未象道、儒、墨、法那样各自形成派系,他们的兵法谋略尽管各有千秋,但军事哲学思想却共具朴素、唯物、科学的特点,这也是兵家思想有其顽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兵家的学说不仅仅为后世军事家们所热烈崇奉,而且愈来愈被其它各界人士所青睐。日本的企业界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发现了中国古代兵法的价值,把《孙子兵法》奉为商战的最高教科书。谋略家诸子百家之外,历史上的谋略家不乏其人。其中较为典型的人物,政绩卓著的历史名相吕尚、管子、诸葛亮。吕尚,即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他思想卓绝,才华出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颇具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谋略家的开山鼻祖。管子,春秋时代齐国的名相,以其高超的韬略谋术,辅佐齐恒公称霸列强,被后人称誉为见识卓绝的政治家、谋略家。诸葛亮,被后人称誉为“千古名相”。《隆中对》、《出师表》一直流传,脍炙人口。其奇谋远略更为世人所称道。杂家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时期。汉代人总结百家争鸣的情形,提出了十大流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里所说的“杂家”,意思是综合编辑,它们之间只有内容上的某些相近之处,而非一个学术体系。后面编进的《菜根谭》、《近思录》、《传习录》、《颜氏家训》四篇,即属于这种情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思想分为哪几个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3,军事思

  • 翻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翻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出自: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选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释义: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

  • 中国传统山水画体现了那些古代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把道当作人生体验加以描述,其哲学思想实质体现出一种艺术、美学精神,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活动,而他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哲学思想也对后世很多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山水画所蕴合的意境就与庄子对本真与自由追求的哲学精神相契。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

  • 阴阳五行说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这种学说对后来古

  •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世界本源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二:存在就会有变化为道。三:变化就是消失灭亡也为道。三位一体自然永恒。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

  • 我国经典中的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 教化思想 道德理念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

  •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B试题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题中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缺乏科学的依据。故A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我国古代也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C试题分析:水是万物之源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五行说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该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此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D不符合题意,此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我国古代的什么思想是道德政治的典型代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代表。实际上,欧洲人的老祖宗,苏格拉底,柏拉图,也是希望最高级的,最好的治理模式,是道德律法治理。不过,我相信法律与道德律法不是矛盾的,道德律法可以放在法律当中成为信仰。这就是普世价值。当然,某些人听到这话不开心了,说是敌对之类的。在古代,哲学书籍一般归属在文学书籍类。古代文学按时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推崇仁治,主张仁政学说。认为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推崇自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顺时顺势顺民心。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商鞅道家提倡法制,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