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理与气、知与行、心与物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
第一:天与人,写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a可选。第二:名于实,写了唯物和唯心的关系。c可选第三:形于神,写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d可选。第四:理与气,写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第五:知与行,写了唯心和唯物的关系。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可选。知到道理,还有用于社会实践这就是知行合一。单纯的知,不足以达道,还需要利用知识来指导社会实践。所以兼顾。知行合一的范畴颇广!第六:心与物写了唯物和唯心的关系。这是一道多选题。如果单选的话,不足以涵盖古人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