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吗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961 更新时间:2023/12/8 14:38:13

是的,夫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他的观点具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都承认物质第一性。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岂蓦然有闻,瞥然有见,心不待思,洞洞辉辉,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果尔,则天下之生知,无若禽兽。”(《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认为,真知识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是认识论上的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共同之处都在于认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达到与本体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6]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他说:“生之初,人未有权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哲学史孔子仁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有人在对中国古代一些科学和现代的科学进行比较的时候,也发现,确实中国古代使用

  •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孔子,主张“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主张克己复礼,希望能回到西周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主张勤学而好问。孟子,继承并扩充孔子的言论,主张忠孝义,曰:舍生而取义者也。性善论者。希望战火不再。荀子,性恶论者,认为人生而恶,只有通过学习礼义等思想,才能渐渐善良。却有两名法家弟子:李斯和韩非。道家:老子,

  •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此题应选A、B、C,因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不显著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则保持了物质的固有性质,使得该物质是该物质,而非他物质,运动和静止是不可分的。

  • 中国古代的哪些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两个东西,基本方法和角度都不同,只有一些相似的点罢道家的自然主义有似于唯物论默家兼相爱有似于共#*主义道家的“反者道之动”有似于矛盾论中国哲学的普遍性的以直觉为出发点的方法有似于科学实证主义孟子的“王霸之道”有似于科社的革命理论不是社会丑的一面!心理变态本来就是病人。病人又怎么能代替

  • 有关古代哲学的问答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静之辩就是探讨动静关系。在动静之辩中,哲学家主要探讨的是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变的;是动为主,还是以静为主,动和静是什么关系;动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没有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1、中国哲学家大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变

  • 培根、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培根轻视演绎推理和数学,反对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各种现象时做出目的论的解释,崇敬德谟克利特。---罗素《西方哲学史》笛卡尔不好说啊,哲学思想来源本来就涉及了太多人,不好说。他的哲学重要性完成了二元论,再者受经院哲学影响很大。说几个重要的吧,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你也自己查下资料,我只记得这些了,不然太繁琐

  •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思想的历史演进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哲学家把天理解为自然,于是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

  • 简述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阶段:秦秦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高峰期,后期哲学的发展是首屈一指的。秦不仅具有鲜明的演绎的群体,更深入的讨论个人生活;第二阶段:自秦始皇统一到封建哲学中国的洋务运动到五百年的混乱,三百年的混乱之中。哲学的横向停滞,留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内讨论和研究。第三阶段:从洋务运动“在西方的”文化体制改革“五四运动

  • 古典哲学思想有哪些?用在高考材料作文中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不用的。一是古典哲学思想多如牛毛,就是经典的,也是很多的,看不过来,看了,也理解不深,成效不大。办法是立足现有的知识,如成语故事就可。二是立意高深,全在于经验,经历有限,难得有真知灼见。如没结过婚,讲这个事,讲出来也是漏洞百出,还自以为是。三是所谓有哲理。就是你的判断或命题具有普遍性,或叫抽象(

  • 论述中国古代传统设计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在5000年有记载的文明演化史中,文学、绘画、音乐、哲学的体制变革都为整个人类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资料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块东方土地上生活了不少于100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们使用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以及木器和玉器,为人类文明书写下了灿烂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