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而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一全国币制。由宰相李斯负责制定,具体内容见《史记平准书》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秦朝币制的统一一是规定了钱币的种类和名称。统一的货币分为上币、下币二等。贵金属黄金价值高,主要供社会上层贵族使用,单位为镒,称“上币”;以贱金属铜为币材的货币名为“铜钱”或只称“钱”,因价值低,多用于社会下层民众日常小额支付,单位为半两,称“下币”。此前,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充当过交换媒介的珠玉、龟贝、银锡等物品,则明令不再充当货币,只能作为贵重物品使用。
二是统一了钱币的形制和单位。统一的钱币形制为圆形方孔,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面铸“半两”,既是纪重,又是单位。这一单位与同时推行于全国的石、斤、两、铢等衡制相匹配,形式简单划一,便于人们接受与使用。彻底废止了原六国各自使用的形制不同,名称、单位各异的各式旧钱,将秦国使用的半两钱币推行全国,统一了全国币制。从此,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基本形制。
三是垄断了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文献中虽然没有关于垄断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的直接记载。但据史分析,并证以近年新出土的文献资料,完全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如《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初“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间接说明秦朝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云梦秦简封珍式》中有一简云:“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来诣之。'”记载了一个邻里告捕“盗铸”(私铸)者的案例,更直接证明秦时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四是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钱币立法。为确保全国钱币种类、名称、形制、单位、铸造的统一,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货币立法。出土秦简中《金布律》《赍(资)律》就是秦代的货币法令,对有关货币的储藏、流通以及回收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如《金布律》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钱善不善,杂实之。出钱,献封丞、令,乃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就规定了货币的储藏、出库、发行、使用的程序及要求;再如《关市律》载“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则规定了从市场回收货币的要求,杜绝了贪污舞弊行为。
秦半两的形制特点秦制一斤,约等于今250克,一铢合今0.7~0.8克,半两约合今8克。但是,地方铸币及减重使得秦半两轻重悬殊、大小不一,重的达10克以上,轻的仅1克强,一般重量为5克左右。《金布律》有云:“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一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说明流通中好钱(美)坏钱(恶)都有,掺杂使用。因此,从秦半两钱中找出一个较为合适的中间值,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说明秦钱流通时有明显的地域性。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边缘铸口多不磨[插图],钱体欠圆,铸工粗糙。文字书体为小篆,文字较高挺。质地为青铜,合金成分比例铜约占70%,其余为铅锌。
秦朝统一币制的意义及其影响秦朝统一全国币制,确定了统一钱币的种类、名称、形制及单位,由政府垄断了铸币权,第一次从制度上禁止了民间的私铸,并制定了最早的货币法令即《金布律》,对钱币的铸造、储藏、流通、回收以及防伪反假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将战国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钱币统一在了圆形方孔式样下,使中国钱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延续使用两千多年直至清末,并影响到周边一些国家及地区,形成了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可以说秦半两是中国钱币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贝壳也能当钱用在很久之前,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那时候能躲避兽害与填饱肚子,就成了人们终身追求的目标!在大约至今6000年的时候,经过漫长岁月考验的原始人掌握了用石头制造工具的技术,由此生产力才得以大幅度提高。不仅一日三餐有着落了,而且还首次出现了吃不完用不尽的多余物品,这也从客观方面促使了人们交换物品的愿望!
此时的人们还没有钱币的认识,交换对象都是一个部落的,方式也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然而任何先进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暴露缺点!例如一头猪长大需要一年的光阴,而一颗白菜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他们俩长期交换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再比如蜜蜂酿出来的蜂蜜三个月不交换物品就会变质,而雕刻出来的石头放几年都岿然不动!
为了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当时戴在女孩子头上的装饰品贝壳,就映入了人们的眼帘。贝壳作为货币有三个优势,一是流通广泛,几乎所有部落的女孩都以它为头饰,二是坚固耐搬,在流通的过程中不易损坏,三是价值很高,贝壳都生活在海里捕获不容易。因此贝壳就成钱币的雏形,有了支付、流通、储藏、价值衡量等功能!
今日铁锹古时币随着地球又公转了2000多圈,当时的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商朝。由于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贝壳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可以想象买一套房子要带数万枚贝壳,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其次是青铜的冶炼技术也日趋成熟,所以更加方便携带的青铜就成了替代贝壳的首选!
应运而生的诞生了两种青铜货币,一种是贝壳状的此处不再赘言,另一种则是铁锹的缩小版“布币”,也就是长得像铁锹的青铜片片,谁能想得到今日的铁锹在商朝能当钱用,可历史就是这样奇特。
至于为什么会有布币的出现,一是当时的黄河流域,到处可见锄地、锄草的铁锹,二是青铜具有贝壳难以企及的优势,其可塑性强、耐腐蚀、色泽光亮,因此成了替代贝壳的不二之选!追求时髦的商朝人,还在布币上面写上了地名、数字、天干地支等信息!
战国的多种货币进入战国后,最能提现周天子权威一落千丈的,就是各诸侯国纷纷铸造了自己的货币。
刀币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国,后来逐渐扩散到赵、中山等国。其通体形态为刀的模样,只是在柄端有环,柄上还有裂沟,如果细究起来,齐国的刀币正面写有化字,而其他的刀币则没有。其种类繁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等。
圜钱主要流通于秦、魏等国,整体呈圆形,中间有个孔,钱上铸有文字。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第二类是圆形方孔,比较现代。蚂鼻钱主要流通于江淮流域的楚国,其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出背面磨平,形状像贝壳但体积较小。而稍晚些时候,另一种鬼脸钱在楚国是大行其道,1963年,湖北云梦出土了5000枚面文为“咒”子,平均约重4.37克的鬼脸钱。
秦朝的天圆地方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加上中央集权,对当时各国流通的钱币进行了取缔,代之的是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秦朝法令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合20两或24两),铜为下币,单位“半钱”。
而复行钱是秦二世为应对厚葬秦始皇所采取的策略,当时由于秦始皇晚年大兴土木,造成了国库空虚。所以只得改变钱的版式,减轻钱的重量,来弥补财政的不足,结果秦二世二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
通过分析一国的货币,就能判断出此国是繁荣昌盛还是暮气沉沉。我想这不是最初发明货币之人的本意,所以改善民生,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才是一国长盛不衰的秘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