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是我国古代的宇宙观,古人认为世界最初是由混沌之气孕育而来。清气上升而成天,浊气下降而成地,“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有人总是爱用西方的学说哲学,来评论中国的古典宇宙观,我觉得不恰当,要非想把“气”归于什么学,只能归于“道学”。道学才是我们的国学。“气一元论”只能用道学来论述。
“气”,确切地说是“精气”,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这一点也是可以被当今的科学所证明的。我们祖先早就有“聚则成形,散者成”的内丹修炼的说法。
中医也有“病者,聚则成形,散则成空”之说。
气之所以能成形,需要强大的能量聚集,要问气能量有多大才能成物,那各种物种就不同了:比如铁的熔点是1538°,此时铁成液体,沸点2750°,此时铁可成气。要说人需要多大能量从聚集起来,人死后火化时只是转化一部分,你说要形成一个人需要多大能量?而且生命体的能量还不只是可见的能量。
其实我们的古典宇宙观就是“大道至简”,不过是“通天下一气尔”。
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气(精气)是物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易系辞上》说:精
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在于物质世界中
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气的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诸如,天地上下、东西南北之空间,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之时间等等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学称为体用,即本体和作用,体是气,气为物质存在;用是事物运动。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说: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一切运动都由气(物质)产生,通过其作用即运动而知气(物质)的客观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