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很多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我们至今还在沿用,我们每天吃饭用的筷子长七寸六,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包括喜怒哀乐思悲恐忧,六欲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代表着人的生理需求,筷子成双成对代表着阳相对,用筷子的五根手指代表着金木水火土,而且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手在筷子中间,代表着天地人三合,另外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力气太大了打不开,力气太小了夹不住菜,这表示人在天地间应该懂的分寸礼节,更应该知道天高地厚。
在中国古代,有没有人认为地球是圆的呢?
有的。很早之前就有中国人认为地球是圆的。
在两汉时期时期,人们对于宇宙的观点主要分为周髀派和浑天派。
周髀派的经典是《周髀算经》,主张盖天说,这种学派把天描述成一个半球,地像一个覆碗,漂浮在水面上,其中充满了空气所以不会下沉,这样天和地形成两个同心的圆盖。北斗星在天的中心,人居住的地方则在地的中心。雨水下落,流到四个边缘成为海洋。应该说在周髀派中,地已经是一个有弧度的存在了。不过他们并不认为日月会从地下穿过去。也就是说并不同意地球是球形的。
浑天派就是以张衡的《灵宪》为代表,所谓浑天,主要是指天球而言,也就是认为天是一个球体。同时也提到地像一个蛋黄,在天球之中,不过浑天派也认为地是浮在水上。在这一学派的理论中,必须解释认为日月怎么从地下的水中穿过,在早上回到东方。所以其实接受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天球仪,为了方便,直接放在柜顶上,但只是示意,并不是说认为柜子就是大地。
到宋代,因为海外交通的发展,浑天说的赞同者对地球在天球中的存在方式有了新的设想。主要以朱熹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地球是“气之渣滓”,是位居天球之中的,并没有漂浮在水中,而是因为天球中有急速旋转的“劲风”,所以地球可以漂浮在天球中心。他提出“天只是气……人在地上,便只是如此之高,要之连地下亦是天”,这其实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观点了。
实际上,因为地球表面的弧度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所以在很早之前,大家就都认同地的表面是有弧度的。而且也很早就有地是球体的假说。因为只有认为地是球体,天和地是同心球,才能解释天体为什么会规律运行。古人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的是地动理论,也就是认识到地球有公转和自转,这是直到明代后期才有人提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