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但它显然以医学内容为主,其它学科的内容也是为其医学理论服务,所以应归属于医学理论著作,是当时医学成就的总结,也是中医的理论源泉,是医学从哲学及其它学科中开始分离的标志。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扩展资料:
成书年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西汉时期刘向所作的《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的主要内容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也是我国最早且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它是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对这部古经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学会了解自然,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让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的具体成书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是不管哪个说法,它怎么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两千多年前的一本医书,现在依然被奉为中医经典,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黄帝内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堪称中国养生之第一书。养生问题的核心是转变生活方式,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要上去。生命质量是生活质量的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医史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黄帝内经》:来自上古的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