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二、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显然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三、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四、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五、生命观《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六、形神统一观《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和《素问逆调论》。《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五行方位时序五气生化脏腑窍体志色味音声谷木东春风生肝胆目筋怒青酸角呼稻火南夏暑长心小肠舌脉喜赤苦徵笑黍土中长夏湿化脾胃口肉思黄甘宫歌稷金西秋燥收肺大肠鼻皮毛忧白辛商哭麦水北冬寒藏肾膀胱耳骨恐黑咸羽呻菽
更多文章
在哲学上“美”的概念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美学,历来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理论的重头戏,考量哲学家的理论素养与功夫,因此许多哲学家的艺术素养都是很高的,东西方无不如此!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博大深厚的基础,有人从甲骨文“美”入手,分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美”字由“羊”和“大”组成,有“肥大的羊肉滋味美好吃”之义。以至后来的司空图的诗学就是“滋味说”
中医基础的哲学基础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中医有三个哲学观(相似分形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
古代中国哲学概念“阴阳”是不是就是西方人现在所说的“量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概念中的阴阳是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阴阳是万物生化之源。与西方的量子好像没什么关系。不是。阴阳是形而上纯粹的思想概念,“量子”好像是现实世界具有波粒二相性的最小能量物理单位。俺们不能把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当成哲学意义上的“意识”,也不能把哲学意义上的“唯心”理解
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你的提问;简单的回答你这个的问题:哲学研究有两个最根本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根本而言,我们如何进行认识?”我们也可以抽象的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的基本规律。而“逻辑”本身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客观规律。因此,“逻辑”同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张延(亚里士多德的肖像
什么是哲学思辩?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要认清哲学到底研究的主题与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才能认知哲学、研究哲学,以及我们在研究哲学过程中针对哲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在其客观与主观的思辨中进行辩证统一的判断,真理性地给出宇宙本体的“性”与宇宙万物的“生”及其宇宙万物的普遍之性与普遍行为之原则,这一客观存在的“第
哲学和中国从古至今的“道”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说他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是对生命的态度;“俭”是对生活的态度;“不敢为天下先”是对慈和俭的行为注释。对生命的包容,对生活的节俭表达的是什么?是德的形式!不敢为天下先表达的又是什么?是德的实践!德是什么?是不超过生命的所需。能守住这个空间是生命的自由,能守住这个得放弃生命之外的东
《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说穿了就是治病的古书~~~但《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望采纳!《黄帝内经》主要内容:《黄帝内经》讲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
阴阳学说对内经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思想对中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中医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秉承阴阳家“四时之序”旨意到注重阴阳“对立、平衡”观念的演变。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顺应“四时之序”的重要内容,如: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
何为“哲学”?黑格尔评价孔子不是哲学家、中国没有哲学等言论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哲学思维必须要选择实践课题、也就是可以实施、应用的理论。如同建筑工程一样,光画了个美丽蓝图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结构图、施工图,还要做出实物模型来…;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说清楚这工程为谁修建的?建设过程中工人有饭吃、有衣穿、生命安全有保障吗?如果这工程修好后不是所
《黄帝内经》在医学发展史上有什么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在神话时代的神农氏时期,当时的人们没有多少东西可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只能遭受病痛的折磨。神农氏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神农氏为疗救民疾,他尊当时名震天下的医生岐伯为老师,称其为“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