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哲学上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用日语怎么说

“哲学上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用日语怎么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55 更新时间:2024/1/24 12:47:33

咱们先整理一下中句子,以便翻译,我的理解如下。从哲学的观点上来说,所有事物都(永远)具有两面性。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文:哲学においてすべての物事はに二面性を持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です。注释:两面性(中文)二面性(日文)。日文哲学用语中,没有两面性这个词。

太极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这一辩证思想认为:统一物由两个对立面组成,“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对立物的互相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对立面的互相转化,“道之反者动”《道德经?四十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道德经?二十二章》;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六十四章》。

“阴”和“阳”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尽管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千差万别,在属性上却表现出两类特定相反的趋,一类可以归属于“阳”,另一类可以归属于“阴”,并以“阴阳”作为事物的属性概念。“阴阳”最初的涵义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对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太极蕴含着如下的哲学道理:

1、反映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在这依次演变的过程中,都是由于数量的变化而导致质的飞跃:无极生太极,是数量的从无到一而导致从无到有的质的变化;太极生两仪,太极即大到极点,大到极点就要一分为二,由一个事物变为两个事物,大到极点是量的积累,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变化,数量的由一变二却导致了从一个事物变成两个事物的质的变化……

2、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太极生两仪,即一分为二。太极即是宇宙诞生前的混沌状态。太极生两仪,就是混沌状态一分为二,变成了天地(两仪在法象上就是天地)。正如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持一柄板斧将混沌一劈两半:轻而清者上浮为天(所以天干清纯),重而浊者下沉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杂气)。实际上,盘古开天劈地的神话传说,是对易理思想体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观的描述。

3、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原始的混沌状态虽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却组成了完整的宇宙。从太极图上可以看到:(1)太极图是由阴阳组成的,这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思想(2)阴阳的每一方也是由阴阳构成的,阳除了自身外,他还有黑眼睛阴,阴除了自身外,她还有红眼睛阳;任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都是由合二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后要结婚成家,男女双方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男为阳、女为阴,结合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

4、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关系,即阴阳的对立互根、互为消长(就是现在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点可以从太极图上看出来。太极图上阴阳鱼无论是在颜色上还是在位置上,都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鱼眼的颜色也恰好相反……;但阴阳双方又都是为了证实对方而存在,都是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没有阴也就无所谓阳,阳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阴,阴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阳。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为衬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出低音;没有低音也就无所谓高音,没有高音也就无所谓低音。唯有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产生变化,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终。

5、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即矛盾的相互转化的观点。太极图中的阳在其最旺盛之时,他的对立面阴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阳鱼头上的黑眼);太极图中的阴在其最旺盛之时,她的对立面阳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阴鱼头上的红眼)。

6、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化的道理。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太极图是由阴阳构成的,具有两面性,所以易理上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绝不可能是单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

另外,既使是构成太极的“阴、阳”本身也不是绝对,其中的阳是由阴阳构成的,阴也是由阴阳构成的(这一点已经在前面讲过了)。这就更明晰的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极端,偏执一方。

7、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极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太极,大到整个宇宙可视为一个太极,小到一粒尘埃、一个粒子为一太极。

8,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太极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种变化的观点。

太极是辩证法的完美糅合,从中可以得出辩证法的全部解释。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两面性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而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好或坏之分。根据哲学原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也都有两面性,因为好事可以转化为坏事,坏事也能转化为好事。人们熟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在灾祸之中,往往酝酿着转机;在逆境之中,往往埋藏着希

  • 墨子的详细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一、墨子简介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墨子主张: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

  • 墨家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兼爱”是指不分阶级差别的爱,即平等。“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尚贤”是指任人唯贤,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任人唯亲。“节用”是指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节葬”是指反对厚葬,提倡薄葬。“非乐”是指反对繁饰礼乐。“非命”是指否定天命。“天志”是指以上天的意志为法令。“明鬼”是指承认鬼神的存在

  • 你对庄子思想有哪些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278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帮子文人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的舞台上,展开了空前的大争论,各树旗帜、各建流派、各自发出对于思想文化的不同声音。这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韩非、李斯、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当然,还有以孙武、孙膑为

  • 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谈谈对科学技术两面性的看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群体的道德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违背伦理道德但又不违背法律等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时,可能我们中间的一些大学生就不再坚持自己心中的优良道德价值标准,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事情,甚至还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事

  • (最好是古文)有没有关于辩证地看问题、事物两面性的名言警句?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万事万物有他的两面性。【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释义: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

  • 用哲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事物运动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所谓对立,是指矛盾

  • ”物生有两,相反相成“的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简单说,就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性,和事物间相互转化,辩证运动的意思。比如说,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说,为什么到三就生万物了。淮南子是解释为三是阴阳的和合。但你可以这样想,一为奇数,二为偶数,它们之间是不是有奇偶的对立性呢,但他们又都是数呀,而且经过想合又成了三,使得三具有了超

  •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