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227 更新时间:2024/1/25 8:04:26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正文: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1)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和糟粕,如“君权神授”,人间的皇帝可以代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的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君权神授,固然有其迷信的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的一面。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是来自天命的思想。(3)、人性论不同主张a、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的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b.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就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由人的努力积学而成的,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而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即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荀子的自然的天命观,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c.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d.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e.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4)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在人性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如孟子主张求和致,荀子主张伪和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和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是对行与习的关系的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事。但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共同特点,都是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问题,因而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的论断,进而对人性的发展和形成问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说既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当今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成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人性问题的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的研究并未终结2、历史观与社会观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历史观和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1)几种创世说a.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b.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具有较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圣人所设计和推动的。(与天命史观相通)c.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规律性解释.d.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的民本思想.e.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的评价除了天命观以外,其他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处。从表面上看,似乎天命史观和理势史观是对立的,圣人史观和民本史观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存在着。由于历史的甚至阶级的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而且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无非是起着促进和促退的两种不同的作用;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也无非是起着肯定(维护)和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其所其的作用是促进的,积极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的改革主张并不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之处,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条件。即使农民改革,也只是反皇帝,而不是反皇权,其结果只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的局限性。当然,只要他们的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他们的言论提出前人尚未提出的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2)几种社会发展观a.进化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的主导思想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中尤为突出。在进化论的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和理想观。这种思想不仅在改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b.退化论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观: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的社会批判观;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的社会批判观。e.循环论:评价: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时期的倒退或类似重演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成为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根据,但它的问题是:把暂时的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的实质。3、伦理观与道德观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伦理学,也可以成为道德哲学。伦理观是道德哲学中基本观点或指导思想,因而他也是道德哲学的思想基础。道德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中的基本学科,有时或有人也把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的同义语。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畴a.道德“道”与“德”起初是分开使用→“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周易》《荀子》)。“道”与“德”比较起来,无论就其论自然规律来说还是指道德行为准则来说,“道”是指的基本法则,是统帅一切的,“德”比之“道”似乎第一个层次,而且有实践和行动的含义在内。b.仁义“仁”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重要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义”也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与仁比较起来仁较为重要,因为仁是发自内心的,义是仁的表现。儒家的仁义学说,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核,可以通过分析批判,取其积极因素为我们今天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服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准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特别是由于他同封建的伦理纲常相结合,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禁锢人们思想,区分“上下贵贱”的登记制度的工具,这又是必须加以批判和剔除的。c.中庸从两个方面出发来对中庸进行解释和评价:一是从伦理道德而论,二是从思想方法而论。并从中庸、中和、中道三方面加以阐述。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1.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并博采众长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特点问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塑造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性格。我们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不是说儒家思想涵盖了全部,或者说其他各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影响,相反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在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他各派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各派的相互之争,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此需要我们进行缜密的又是全面的研究,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博采众长,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教育哲学体系所用。2.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a.坚持历史观点传统都是历史的产物,必然有其历史的特点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历史的评价事件和人物;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注意,我们尊重历史但不是颂古非今,而是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b.坚持科学分析态度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既是历史传统,又是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就难免良莠杂陈,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删选工作,对过去的东西进行缜密研究和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上某些错误的结论中吸取教训,以免再重蹈覆辙,,因此,对于历史遗产,即使是优秀的,也必须持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态度,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不可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c.要在现代化上下功夫要做到“古为今用”,就需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接轨,涌现当代的科学观来审视过去,用现代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过去和解释过去。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智慧的民族,对人类文化教育曾经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中进行创造和发展,把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教育服务,这就是我们对待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

  • 中国古代思想家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周王朝日

  • 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

  • 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他们可称为哲学家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可以。所谓哲学家指的是研究哲学的人;所谓哲学,简单地说就是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孔孟提出的“仁”与“礼”的思想,不正是提倡人们以这种思想方式来思考和处世吗?所以,我认为他们可以称为哲学家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艳,出现大量才华横溢,流芳百世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其中有老子、庄子的道家

  •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自己挑选合适的答案!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人类有较之于其它任何高级动物更高的智慧以及更强的工具使用能力,更完善的社会组织与文化,有动物所不及的语言技能,这一切都使人类有别于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物种。然而人类无论如何也还是大自然亿万物种中的一种,这仍然是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现实。因

  • 德国古典哲学以其对世界的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德哲学之地位与影响解析学术杂志网|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对后世的影响从德国古典哲学同它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思想联系来看,德国古典哲学不仅是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总结和发展,而且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一种系统的、建

  •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1。古典哲学:《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2。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

  • 关于古代思想调查问卷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调查报告哲学是什么?不同的哲学传统有不同的答案。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时代,而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包含着一切学问,是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与热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人对哲学有了不同的理解,哲学曾成为神学的附属。近代以来,哲学领域更发生

  • 儒、道、佛哲学思想对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1、儒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理解和习得儒家的仁义之道,做人做事就有了一条准绳。2、道比之儒更重视个人的修养,生活上讲究的就少了。3、佛也许比道更加出世。其实,不论学儒、道、佛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学得正,对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可以更加了解自已、懂得别人、善学善问、明辨是非......神既道,

  • 泰戈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季羡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