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否真有其人?
其生平未有确切记载。
但历史传说中他总是若隐若现,他是苏秦张仪韩非孙膑庞涓的老师。
其诡诈多变似为天人,到今天还有许多权谋经济书籍借用其名。
而商鞅,是历史有具体记载的人物,法家改革者。
如果他就是鬼谷子,似乎形象又薄弱了些,至少在兵法上没看出商的表现。
而且,若苏张韩孙庞都曾是鬼谷子门徒,又与商鞅生平似乎不符。
故尔,个人认为,鬼谷子乃先秦多位智慧人士的合体,不能简单指为商鞅个人
据说,鬼谷子,是春秋时人。他经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与墨子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
商鞅最多算是鬼谷子的徒弟,醉心于刑名的商鞅,游历诸侯寻求着发展空间,辗转来到了魏国,时魏惠王治下的魏国完全具备争雄天下的实力,于是商鞅就在强大的魏国安定了下来,准备有朝一日能在这里大展宏图,不幸的是魏惠王底下能人辈出,没有年纪轻轻的商鞅立足之地。乃西入秦,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后,商鞅大行其道,将他的刑名之术搬到了陈旧的秦国.忌惮于商鞅的残酷刑法,民众不敢懒做,更不敢偷盗,耻于私斗,勇于公斗.经十余载持之以恒的变法,秦国终于壮大起来了。
解读历史,为什么很多人痛恨商鞅,商鞅究竟做了啥?
中国的阶级分层,商鞅属于道家法派农耕渔猎贵族(炎帝神农氏)的代表,与道家工业游牧(黄帝轩辕氏)道派思想发生了上古的第一次“工农业领导思维的冲突”,道家(领导之家)思想由“(道派)变法(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焚书”,涉及族群利益,当然受到了道家道派贵族及其儒家平民学生的仇恨。
简单一句话,就是农民渔猎者思维与工人游牧者思维关于如何进行抢劫的目的发生冲突,统治者选择了“农业兵法”而放弃了“工业兵法”。
道家法派贵族的思想就是“农业系统化抢劫的吃人主张”,而不是以前的“工业系统化抢劫的杀人主张”,与我们选择驯养动物的方法类同,历史上商鞅作为秦国王室分封的商国的“国君”,对于“农业抢劫兵法”有不朽的贡献,他的兵法思维核心就是一句话,“农耕对于战争是有利的,所以要分封爵位,抢劫对于战争是有利的,所以也要分封爵位,在道家法派农业化抢劫思维(炎帝神农氏)与道家道派工业化抢劫思维(黄帝轩辕氏)的大争之世,农耕渔猎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思维就四个字:“军功爵制”。
元朝统治者放弃在中亚及欧洲游牧“屠城”的传统,就是实现“工业化黄帝杀人兵法思维”向“农业化炎帝吃人兵法思维”的改变,但由于职能转变得不彻底,所以维持统治的时间就只有一百多年,而后来的满洲职能转变实现得更为彻底,所以维持统治的时间就维持了农耕民族的基本特点(北京故宫今天保留了天坛、地坛、先农坛就是明证)。
接受商鞅等道家法派贵族思维的兵家贵族思维代表人物是孙武,他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农业化劫掠驯养动物思维的暂新思维,就是我们打下牛马,不要一次性吃完,又再进行下一轮劫掠,而是打下牛马,按照农耕思维进行“驯养”,同样的道理,打下人群,不要一开始就是盲目的征服,“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是有计划的壮大人群,然后有选择的进行“吃人”,这样使得统治者道家贵族群体及被统治者儒家平民群体都得到发展。
被人吃并不是什么好记忆,所以后来道家法派思维被掌握话语权的儒家平民开除出道家,单独命名为“法家”,而道家贵族史官司马迁创作的《史记》中,关于道家法派贵族(方士韩非为代表)、道家道派贵族(道士庄周为代表)、道家综合派贵族(术士申不害为代表)也就成为了“,(道家)史家之绝唱”!
战国时,商鞅著有一本《商君书》被后世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列为禁书。商君书以寥寥三万字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封建统治者如何“弱民强君”来强化封建统治。
《商君书》的思想主张
《商君书》论述了“强国弱民”。
例如:《商君书》中有“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可以看出,商鞅的思想就是要重君轻民,像驯养动物一样驯化人民,让人们乖乖听话,没有胆子和力量反抗统治者的统治。让恶人挥着鞭子恐吓人民,就像驯夫挥着鞭子恐吓惩罚驯化的动物一样。不仅以恶制恶,还要以恶惩善。
从后来几千年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角度来看,商君书这一套思想内容完全与儒家的仁义礼信背道而驰。儒家要求君主爱民惜民,商鞅要君王暴政、苛政、压榨人民。儒家的视角放在社会更长远的安定发展,而商鞅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
从今天角度看,这套《商君之法》同样和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秦朝将这套商鞅之法执行了几百年,无外乎会出现后来的“伐无道、诛暴秦”。依照商鞅这一套弱民强君、重农轻商、严刑苛法的办法在短时间内确实很见成效,这的确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称霸。
可是人民毕竟不是动物,能任由统治者鞭打也不反抗,人民的内心深处,最重要的始终是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从古到今来开,如果哪个朝代的统治者能给百姓安稳幸福的生活,哪一个朝代的君主就会被奉为圣君,这个朝代的统治就会长久。
反之如果这个朝代统治者一味压榨民脂民膏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个朝代也就会很快灭亡。
历史从来不会出错,后来,也正是这一套“商君之法”一手断送了秦朝的统治。
秦孝公去世后,公子虔因为被商鞅变法夺去利益因而控告商鞅谋反。
商鞅出逃,在秦地边境的一家旅社想要投宿,可旅店老板却因商鞅拿不出身份证明,不敢收留他,商鞅无处可躲,终于被秦国士兵抓回去五马分尸而死。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如果老板收留了这个深夜投宿但是身份不明的人,那他就会被连坐,也因此有了“作法自毙”这一成语。商鞅作法自毙,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而秦朝也因商君的过于严苛之刑法迅速走向衰亡。
商君之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其无限放大了“人性本恶”这一思想,强调治理国家要以恶压善、以恶制恶,用严酷到无以复加的刑法禁锢住百姓的行为和思想。
从古至今,渴望和平安定是所有百姓共同的心愿,尤其在战国乱世,人民备受战乱之苦,最渴望的就是安定和平,严酷的刑法只会激起民怨民愤。或许短时间内,人民不敢反抗,可一旦怨气愤怒积攒过多,真到了“怨气冲天”的那一刻,大厦倾颓也不过是一瞬之间的事情。
究其根本,《商君书》不过是一套钻营取巧的速成之法,它诞生的目的是商鞅为了达成自己短期内的利益,而非真正的治国平天下之术。简单比喻,考前一周的临时突击与平时一直稳扎稳打,长远来看哪一个同学的成绩和发展更好呢?答案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