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赵云其实就是刘备的一个护卫,虽武艺高强,但居于关张马黄赵的末位,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述其实是将蜀国将军陈到和赵云的事迹合并成了一人。
此为三国志赵云传全文: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
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
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其灌、滕之徒欤?
正史中的赵云与《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有区别吗?你如何评价?
史书《三国志》中的赵云和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区别还是很大的:
1.《三国志》中的赵云仅仅只是在追踪刘备逃跑的一路上抱持阿斗和扶携甘夫人而已,并未与曹军交战。曹军是在当阳桥被张飞阻住的,也没有追及赵云和甘夫人等。
而在《三国演义》赵云怀抱阿斗在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是他一生的辉煌业绩;
2.《三国志》中“五虎上将”根本也不存在,刘备只任命了前后左右四将军,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蜀汉初期,赵云只是个牙门将,后期也只做到杂号将军。在蜀国中不仅远不及关张马黄,也远不及魏延的地位和作用。
3.赵云劝谏刘备不可纵兵抢掠百姓、初入驻蜀天下未定不可大封群臣等《三国志蜀书》中没有记载,而《三国演义》中有,这成为赵云武将谏文,完美品德人格的表现。
综上所述,赵云在小说中是被绝对美化了的,是作者树德尚贤所创造出来的完人典型,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赵云,二者差别很大。
记住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以劝世喻人为目的的。当然也是社会风尚的需要,也是为了增加可读性。因此很多事件都是杜撰的不必写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
当然有区别,正史中的赵云是历史上真实记载,一分为二的,《三国演义》是小说,是艺术创作,在有些方面夸大了正史,甚至是虚构的。如在战场上两军相斗,总是干篇一律主将对主将大战几十回合。
历史上的赵云真像《三国演义》中的那么厉害吗?
《三国演义》是文学写作,肯定会有虚构,这是题裁决定的。所谓正史虽是历史记载,但也存在不少争议,也未必就是事实真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受当代政治的束缚和影响,以及个人的好恶或偏见,笔下的公正值得怀疑,仅从一例就可得到印证。陈寿的老师谯周在三国人物中,算不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陈寿笔下花下大量笔墨为他作传,而蜀之五虎上将在三国可谓影响之大,但五人的传记简略得无以复加。五人的传记加在一起,只略多于谯周一人一点点。对魏书中的人物记的很详细,对蜀汉人物记载少之又少。因此,用所谓的正史否定一切也算不上正确的答案。
谢谢邀请,有的人曾经该说,三国武将排行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关六张飞,当然赵云的武功厉害,文韬武略,智慧过人,人称常胜将军,浑身是胆,他是刘备的贴身护卫,只有赵云在刘备身边,刘备才万无一失。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二度救少主,在曹操的眼里是虎将,勇气可嘉,所向无敌,刘备死后,更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七擒猛获,北伐六出祁山,战绩优良,是蜀国的顶梁之柱,赵云是三国演义的杰出代表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