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应鳌一代帝师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
2.杨龙友诗书画三绝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
3.周渔璜黔中诗帅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
出生于贵州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你最喜欢谁?
杨至成是贵州籍唯一一位开国上将,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和毛主席最亲密的上将。今天就介绍一下他和毛主席的交往。
杨至成(1903.11.30-1967.2.3),开国上将。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人,侗族。黄埔军校五期,1927年加入共产党。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随朱德上了井冈山。
△他是我军的后勤之父,在井冈山,1929年4月,毛主席让杨至成筹办了一个临时被服厂,生产出了第一套带领章、红五星军帽、挎包、绑腿、皮鞋的灰色军装,毛主席高兴地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已的军装。后来,他还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中国军队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在中央苏区,毛主席受博古、李德打击排挤,离开了中央领导层,毛泽东住在云石山上的一座古寺里休养、读书,门庭冷落,用毛主席的话说:整天就是看书、睡觉
。这中间,只有林彪、聂荣臻、杨至成去看望过他,可见他对主席的忠心。
△长征中,粮食奇缺,补给困难,红军吃草根、煮皮带,彭总连自己心爱的战马都杀了。杨至成不辞劳苦为毛泽东找来了食物,使毛泽东安全渡过饥饿期。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毛主席专门请杨至成一家到中南海吃饭,主席说: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
△1938年,中央安排一批同志到苏联学习,毛主席特意找到杨至成,托付他到苏联后照顾毛岸英兄弟。杨至成在苏联8年,没有辜负伟人的重任,一直和毛岸英兄弟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悉心照料。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曾先后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目前有个科学院院士梅宏
毕节最出名的历史人物是谁?
从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郡(今毕节境内)土著人盛览向武帝派遣出使西南的特使司马相如讨教作文之术,然后返回故乡招生授徒开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毕节置卫,再到明正统四年(1439)土著人唐谏“献宅基地修学庙”,明眼人可以从盛览与唐谏两个人物的身上,透视出这长达1550年的历史期间,毕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在教育上,为史学界称之为贵州教育的发端。明清两代,贵州共培养出700名进士,第一名就是毕节的张谏(在外地求学)。
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南征,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领兵屯田毕节,再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都指挥使李焕着手修建毕节城池;从1949年毛泽东组织5.3万干部随军下江南,到同年11月28日毕节解放,首任县委书记张西华、县长牛林枫到任;从1964年中央抽调大批干部赴贵州,到支黔干部赵福亮出任中共毕节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书记、第二书记,人们可以看出,这总计长达580多年的历史时期,毕节这个地方就迎来了三批北方客人,使毕节与外界沟通,实现南北文化交融,彝苗汉各民族共生共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从l911年10月3日,周素园领导的贵州自治学社发动武装起义,一举夺取政权,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到1934年1月,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党支部毕节支部成立,林青出任支部书记,缪正元、秦天真为成员,再到1936年2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部开到农村,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一弹未发进驻毕节,并在毕节建立川滇黔省苏维埃革命委员、中共毕节中心县委和贵州抗日救国军,红军在毕节活动20天后,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周素园率领600多人随同红军撤离毕节投入长征这一历史过程,人们可以看出,岁月流程虽仅有25年,但毕节已实现从旧民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义革命的转变,成了永放光芒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历史人物
张谏
字孟弼,明朝赤水卫(今贵州毕节境内)人。明朝时贵州的第一个进士。少有志气,北走四川就学于刘仲珩,很受仲珩喜爱。当时正值刘忠愍奉命出使四川,仲珩带孟弼拜见,忠愍亦非常喜爱孟弼。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举人,然后到京师留在忠愍门下受业。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进士。受行人。因母去世去职守孝三年,后官拜监察御史,出督福建银课时,遇地方不宁,孟弼率兵协助官军捕之,回到朝廷时,上疏请罢闽中银课。后父亲去世,又守孝三年,孝毕累迁顺天府尹,因正直被贬穿州知府,后又升太仆寺卿,卒于任上,留有《望古》诗一首。
林蔡氏
女,明朝毕节卫(今贵州毕节)人。其夫为毕节卫指挥,早逝,其子林晟年幼袭职。蔡氏寡居,有志气,且懂得军事,因子晟年幼不懂军事,她便出来管理军事,卫中各军指挥都敬佩蔡夫人。蔡氏有文才,军政闲暇时又教子晟以诗文。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挥张祥来征不克而死,毕节震惧。时官军皆调征平越,林晟又在守备贵阳,毕节城中仅有军队数百人。蔡夫人临危不惧,率仆人及军民修补城墙守卫。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众来攻城,由于蔡夫人指挥有方,拒敌三月,贼自去她便率众追击,使敌大溃,毕节城得以保全。人称蔡氏为女将军。能诗,《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
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镇(今湖南桃江县)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曾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旋与毛泽东等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回国后,在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员。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曾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曾在益阳、宁乡等地组织农民军。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被派往湘西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在贯彻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中,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给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党团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上开始认识和纠正肃反扩大化的错误。1935年冬,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在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不幸于贵州毕节县七星关牺牲。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
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
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林青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李维汉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了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做出了贡献。同时,林青又将从遵义带回的红军战报秘密传阅,并利用刊物宣传红军、宣传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先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妄图彻底破坏贵州地下党组织,被林青坚决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和死亡威胁,妄图撬开他的嘴。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大义凛然,从容面对死亡。凶残的敌人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进他的口中……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余达父(18701934),名若泉,号达父,彝族杰出诗人、法学家,是毕节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
余达父世居四川省古蔺县水潦乡,自幼过继给伯父余象仪为嗣,入籍于贵州省毕节县龙场驿大屯。他没做过土司,却因过继给伯父余象仪而成为大屯土司庄园的少主人。幼读家塾,后受业于进士葛子惠门下,研习经史子集、诗词文赋。1906年留学日本,入江户和佛法律大学,专攻法律。他选学法律是为了要营救遭遇冤狱的哥哥若煌。在日本与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平刚结为挚友。1910年学成归国,秋试中举,成为前清政法科举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职,就回乡守母丧。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一月后贵州自治学社领导的起义亦宣告贵州独立。达父先生被选为省立法院议员,即自家乡赴省城贵阳,但贵州革命政权很快就被滇黔军阀勾结所颠覆。余达父被迫远赴上海避祸,与安健(彝族)创办《斯觉报》,鼓吹革命,鞭挞军阀。后又赴北京开设律师寓所,任专职律师,又在法政学校兼任教员。时人称他“学究申韩,辩媲苏张”,“仗义直言,耻附权贵”,这样正直刚烈的性情,不见容于腐败黑暗的当时,居京5年,落寞归里,在大屯家中读书著述。后中风半身不遂,卧病3年治愈。这时乡间兵匪频仍,难以安居,经挚友周素园介绍给省长袁祖铭,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乃全家迁居贵阳。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时与官场相扦格,再次弃官入云南,漫游数载,又归乡里读书著述,但仍不见容于地方权势,复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时,受聘为省政府名誉顾问。1934年,贫病交加的余达父在贵阳不幸逝世,归葬大屯故里。平刚曾亲题其遗像,高度评价他在经学、史学、文学、法学上的成就,怜惜他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余达父先生学问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龛拾尘录》二卷、《通雍余氏宗谱》一卷;未刊稿有《且兰考》一卷、《且兰野史》四卷等。时人称誉他“读书万卷,用宏取精工书善文,昔擅诗名”、“法律名家,文学泰斗”、“深谙政法,尤擅诗文”。其中《邃雅堂诗集》是先生手订的平生诗作千余首的精选本,在当时就广受识者好评。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宁州遵化里(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周素园(18791958),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贵州毕节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