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商鞅是一个刻薄寡恩、为人行事功利性极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商鞅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典范。因此,商鞅受到后世的善遍赞颂。
但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严厉措施,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缺陷。
商鞅在变法中未能对秦国百姓进行系统完整的教化,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秦国百姓完全遵守和执行变法条令,甚至对违犯法令的人采取极其残酷的刑罚。所以,商鞅在秦国并没有赢得秦国百姓的衷心拥戴,而是落下了刻薄寡恩、执法严酷的名声。
商鞅在推行变法的进程中,对保守派贵族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丝毫不留情面。同时,他对于违犯法令的普通百姓也是毫不手软,动不动就是严刑峻法,使得秦国上下都对他心里很抵触。
但是商鞅亳不在乎,他只要求变法得以顺利推行,不管人心的向背。他的功利性太强,导致自己一味用严酷法令来强力推行变法,力求变法早日成功。
最后,变法成功了,商鞅却留下了刻薄寡恩的坏名声。在支持他的秦孝公病死以后,商鞅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自己又在秦国没能赢得民心拥戴,所以,商鞅很快就被打倒了。
另外,商鞅在世人眼中名声最为败坏的一件事,就是他为取得战争胜利,夺取河西之地,对魏军主帅、自己的老朋友公子采取了欺骗手段,卑鄙地赢得了胜利,达到了战略目的。
可是在这件事上,商鞅也被世人看透了,大家都清楚地知道商鞅这个人功利性极强,为达到目的,是毫无顾忌、不择手段的。
结语:商鞅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变法改革家,他的功勋千秋传颂。但是由于商鞅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刻薄寡恩,功利心太重,使得商鞅失去了人心,没有支持他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失去了政治靠山以后,他就被守旧贵族势力很轻松地打倒了。
关于商君,我认为其功绩可延续到封建统治结束,现在我们的法条还有一些他的影子,毕竟我们是大陆法系。商君,在当时顶着压力,自己做一位孤臣,在秦国积弱的时候披荆斩棘,亲王嬴渠梁和其的”君为轻山,我为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弃“也是一段千古佳话。君臣之间和和睦睦,商鞅以自己的命来续秦国的命,真的是佩服呀!
其敢做敢当,大刀阔斧的在秦国推行新法,一腔孤勇,法制绵延不绝。
在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剧,商君很是浩浩汤汤。
严刑酷罚,天子与庶民同罪。
徙木立信。提高政府公信力。
实行军功制。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还。这种精神绝对值得敬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是什么?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是在大约:商鞅(大约公元前390年到338年)卫国人,本来叫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入秦,秦孝公三年开始变法,历任“左庶长”、“大梁造”,秦孝公二十二年被封为“商君”,历史上称商鞅。他是秦国前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政治主张在后人辑录的《商君书》。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重新定制尊卑爵秩等级。(2)废除以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买卖。(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编户籍、设县、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秦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度的转折点。变法以后,秦国逐渐走向强盛,为后来的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前,商鞅受到了几个旧贵族代表人物的拼命反抗。但他依靠秦孝公等上层人物的支持,后来变法得以顺利的进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嬴驷即位(秦惠王),旧贵族势力一度抬头,商鞅虽然被车裂,但经过商鞅20余年的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已经形成。所以秦惠王虽然为他师父老师出了一口气,但还是顾全了大局,沿用了商鞅制定的法律。即:“商君之法”。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实行军功爵制,并实行什伍保甲制度,估计贵族和平民建立战功,促进国家军事力量发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经济交流和发展;实行郡县制,这有利于国家经济和政治管理;为了使人们相信新法,商鞅醒木立信,树立政府说到做到权威,对于反对变法的守旧保守势力,商鞅采取强硬的手段进行镇压,这为商鞅最后惨死埋下了伏笔。
商鞅变法总体上是顺应历史发展一次变法,这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和崛起,并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做出了组织保证和物质条件,正因为商鞅新法的顺应历史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商鞅虽然惨死,但秦国后继之君并没有废除商鞅新法,而是继续推行新法促进国家发展。
通过商鞅变法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同时需要在组织保证,物质基础保证,民心向背等这些方面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认真准备才有可能做成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