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还有一本比《贰臣传》罪名严重得多的书《逆臣传》,以吴三桂的反复无常,降而复叛,罪大恶极,早已不是“贰臣”可以形容,只有“逆臣”才更贴切。
《贰臣传》编撰于乾隆四十一年,是乾隆为了确保统治稳固,缓解满汉民族矛盾,向群臣和百姓昭示,要忠君爱国,不能做“贰臣”。所谓“贰臣”,就是先后在明清两朝为官之人。当然其中还是要有所区分,所以将洪承畴、祖大寿等因无奈投降,投降后又对清朝颇有功勋的大臣编入甲编,而将钱谦益、龚鼎孳等或投降后心怀鬼胎、或先投降李自成再转投清朝毫无原则并且没有明显功勋的“两次贰臣”编入乙编。对于甲编内的大臣,还是对功勋予以表彰,只不过毕竟投降,大节有亏;而乙编内的大臣则是全盘否定,彻底羞辱。
无论甲编还是乙编,入《贰臣传》毕竟还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至少不能明目张胆地反叛。即使如钱谦益这样晚年对清朝心存不满,多有怨恨,至少也没有真的竖起反旗,也就是说,至死也算是清朝的臣子。但是吴三桂不是,他造反了,还自己称帝了,所以吴三桂已经是罪大恶极之人,不能再算清朝的臣子。故而,用“贰臣”形容他已不合适。
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撰《逆臣传》,区别于《贰臣传》为了教化臣民百姓忠贞,《逆臣传》则为了警醒世人不可叛逆。这个就不分甲乙编,列入此传者,全为叛逆重罪。这些人都是曾为清臣,却发动或参与叛乱,吴三桂就是其中的典型。
除了吴三桂之外,还有同样参与三藩之乱的另外两藩靖南王耿精忠、镇南王尚之信,及各地的一些大臣马宝、王屏藩、王辅臣、李本深、陈洪明、崔之瑛等人。此外,清朝初期投奔清朝后又改投南明等势力的李成栋、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也在其中。
所以,《贰臣传》和《逆臣传》除了是否谋逆外还有个区别,就是《贰臣传》记录的人都是明末清初先后入仕明、清两朝的人,而《逆臣传》则不一定是那个时期。如耿精忠出生于1644年,正是清军入关那一年,他自然没机会做明朝的臣子。
说到吴三桂耿精忠,我们就看看三藩。其实,很多人对三藩之乱有误解。最早获封的“三藩”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初封智顺王)、靖南王耿仲明(初封怀顺王)。到了康熙十二年下旨撤藩时,靖南王已经是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了。但后来吴三桂起兵后响应叛乱的除了耿精忠,另一个却不是尚可喜。因为尚可喜不同意叛乱,还积极组织平叛。朝廷为了嘉奖他,晋升其为平南亲王,儿子尚之信封镇南王。但尚之信却最后囚禁了父亲尚可喜夺权自己参与叛乱了,并且其中还屡次反复,想从朝廷和吴三桂双方捞取利益。故而,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在《逆臣传》中,而耿仲明和尚可喜则在《贰臣传》,并且是肯定功勋的甲编中。这就是明显的区别了。
公元1776年12月,乾隆皇帝下令国史馆编撰《贰臣传》。
在我国历史上,人物传记名目繁多,如“列女传”“奸臣传”“宦官传”等等,可谓琳琅满目,种类齐全。但从来没有一个朝代以官方的名义,编撰过《贰臣传》。这种特别的做法始于乾隆,是清朝的一个创举。
(乾隆画像)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要命人编撰《贰臣传》呢?在他的心目中,哪些人才是“贰臣”呢?
所谓“贰臣”,是指曾在前朝为官,后又背叛前朝,入仕新朝的官员。也就是指在朝代更替之际,兼仕两朝的大臣。
按照乾隆的说法,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从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之人。因此他决定“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乾隆编撰《贰臣传》,与当时清王朝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清王朝传至乾隆朝,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其统治已经非常牢固。特别是经历“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后,清王朝的经济已空前繁荣,国库充盈。在平定了一系列叛乱后,清朝的疆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康乾盛世)
不过,在清王朝极盛的表面下,依然暗潮涌动,蕴藏着许多危机。特别是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始终提醒着这个曾经僻处辽东长城之外的少数民族,其统治并非坚如磐石,民族矛盾和民族意识依然长期存在。尤其是在乾隆39年爆发的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是自明末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给了乾隆极大的震动。
乾隆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调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宣扬其统治的正统,因此下令编撰《贰臣传》。
同时,乾隆也借此警醒世人,即便是当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乾隆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贰臣”。无论当朝的平民百姓抑或王公大臣,就别再惦记着反清复明自立为王的事儿了,忠君爱国才是正道。
《贰臣传》里共有收录了123人,其中有文臣65人,武将58人。这些人又被分成了甲、乙两类。甲类贰臣是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他们“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诸如洪承畴、孔有德等人。乙等贰臣虽归降了清朝,但毫无建树,混吃混喝,如孙得功、钱谦益等人。
(吴三桂画像)
说起来,最应该被列入这个名录的是吴三桂。吴三桂作为明朝重臣,后来又投降了清朝,接着又反清。可以说,他这实实在在是个“贰臣”。但是乾隆竟然没有把他收入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吴三桂在乾隆眼里,属于“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复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颜无耻之人,并不得谓之贰臣”。因此,吴三桂被编入了《逆臣传》,而且名列榜首。
《逆臣传》是《贰臣传》的升级版,收录的都是像吴三桂、耿精忠这样降而复反的人,还包括当初投降大顺军,又归顺大清朝的人。在乾隆的眼里,投降一次就已经算“贰臣”了,何况降而复反,那必定是大奸大恶之人。
众所周知,吴三桂生活在腐败透顶的明末年间,是崇祯朝时期的武科举人。靠着父亲吴襄的荫蔽,很快成为都督指挥,27岁时就升为宁远团练总兵。崇祯时期,吴三桂很受器重,担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奉命镇守山海关。
(李自成画像)
1644年初,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吴三桂曾一度萌生投降李自成的想法,其后因“冲冠一怒为红颜”,降了清军,并在山海关大战中打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
1649年开始,吴三桂镇守云南,成了当地的土皇帝。1662年,他把南明永历皇帝勒死在昆明,并由此晋升为平西亲王,和尚可喜、耿精忠并称“三藩”。
1673年,因不满康熙撤藩,发动叛乱,出兵贵州、两湖,并联合耿精忠和尚可喜,发动了“三藩之乱”。
1678年3月,在和清朝周旋了几年后,吴三桂已是日暮穷途,遂在湖南衡阳称帝。但仅仅做了5个月的皇帝后,66岁的吴三桂就一命归天了。
在乾隆眼里,吴三桂之流纯属首鼠两端之人,对于这样的人,连“贰臣”都谈不上。因此,乾隆下谕旨说:“至于叛逆诸臣,如吴三桂等,也应明正罪状,另立一门,以昭斧钺之严。”
最终,吴三桂就这样被编入《逆臣传》里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