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汉王刘邦的“约法三章”是可信的,并非夸大的宣传或粉饰。我们应该全面客观来看:
第一,积极性:
甲,“约法三章”有众多历史文献做支撑依据。(1)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2)汉荀悦《汉纪》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载:“法正谓亮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乙,“约法三章”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现状和老百姓的心里需求。秦朝在大一统、大格局的同时,也实施了不得人心的严刑酷法和横征暴敛,激起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六国复辟势力崛起和刘邦项羽争功攻秦。多年的政治经济压迫和战争的影响造成了生产经济基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刘邦在张良樊哙等人的提醒下,舍弃了阿房宫的女色温柔香,顺应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大环境,推行了黄老无为统治之术。而简化法律实体和法治程序的“约法三章”是这种治国之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比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和项羽的乱杀乱治,民众更会拥护刘邦看似简单但很实用的政策。这是刘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第二,消极性:
随着生产的恢复和民智的成长,到后来大汉朝建国以后,“约法三章”太过简略,难以适应汉朝统治的需要,于是汉高祖刘邦责令丞相萧何便在秦律的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外,又增设户、兴、厩三篇,形成《九章律》,汉朝法制建设才方兴未艾的深入推进。
刘邦足运气好,要不然此种人如以今人说法是渣男一个。
《约法三章》是指哪一位历史人物
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指的是汉高祖刘邦
约法三章、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张良等人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向关中的父老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三顾茅庐汉末,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第三次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